如果我们翻阅滁州“医改”的画卷,就可以发现这里的成果遍地开花:天长、明光、凤阳、定远、来安、全椒等地的医改成效,完美阐述了滁州作为综合医改的示范地区,是如何把政策落到实地的。
我们拎出来几组数据:“十四五”期间,建设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02个,三级医院县级覆盖率83.3%。滁州市率先在全省规范全市医疗服务价格,2024年全市上调22项医疗服务价格。为降低省外就医率,市县设立约1700万元财政等经费用于补助患者外请专家……
一组组数据背后的含义是什么?近日,安徽省滁州市卫健委体改科科长高歌表示:该地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基础上,把强化党的领导作为持续深化医改的根本保证,聚焦卫健工委改革合力,借此促成三医联动,不断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
坚持统筹谋划,优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滁州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将县委卫生健康工委作为县委派出机构,建立了定期联席会商机制。确保在县委卫健工委的领导下,加强行业党建指导力度和党风廉政建设,有序推进综合医改的重点工作。
首先,滁州市对县域医疗资源进行优化,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契机,与多家高精医疗机构协同合作,通过医院联建、专科联办等方式开展各类合作219个。在“十四五”期间,滁州市建设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02个,三级医院县级覆盖率达83.3%,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其次,为加快构建县域医疗次中心,滁州市按照“机构分类设置、资源分类配置、发展分类考核”的原则,结合实际,将乡镇卫生院分为“综合型、医防型、公卫型”三类,并选出9家综合型乡镇卫生院打造为县域内医疗次中心,各地财政加强倾斜投入,构建一个合理的、有序的就医新格局。
最后,医药服务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滁州市深入推进中心药房建设,深化县域医共体内用药范围、网上采购、集中配送、药款支付、药学服务“五统一”管理模式,结合合理用药软件、药师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保障用药安全。同时滁州市实施智慧中药房建设,由市县级医院药师会审后,由智慧中药房提供调配煎煮服务,并推出送药上门智慧延伸,实现中药饮片统一采购、调配、炮制、煎煮和配送服务。
坚持三医协同,提升改革合力
围绕三医协同这条主线,滁州市纵深推进医保改革。高歌谈道,滁州市创新“1+4”多元化复合式的支付方式改革思路,以DRG支付方式为主,以中医药门诊适宜技术门诊按病种付费、基层医疗机构日间病床、精神病类按床日付费和肾透析类按病种付费为辅,构建医保支付新机制,其中门诊中医适宜技术按病种付费(13个中医病种)和基层医疗机构日间病床(设置6个中医病种)对中医予以强力扶持。
为落实分级诊疗、降低省外住院率,他们还推出了“同病同保障病组”和“扶持病组”。前期优选8个病组以基层医疗机构治疗费用为标准,在市域内享受同病同保障、推动分级诊疗;调整完善后确定18个DRG扶持病组(诊疗过程相对复杂、转外诊疗较多但本地有能力治疗的病种)实施倾斜支付政策。
在医共体医保资金结余问题上,滁州市规范医共体医保结余资金使用,其中30%用于激励医共体及医务人员,剩余70%用于医共体事业发展、改革试点建设和防范基金运行风险,减轻群众就医负担。针对试点病种实行门诊、住院按人头付费总额预算管理,在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医共体总额包干下对部分慢性病人群实行二次包干,结余部分实行县、乡、村2:5:3的分配机制,用于推进慢性病规范化管理。
此外,滁州市率先成立医疗服务价格工作专班,率先在全省规范全市医疗服务价格。2024年上调22项医疗服务价格,全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同比增加0.78个百分点。
坚持创新引领,激发发展效能
滁州市将牵头医院的普通慢性病门诊下沉至基层,并安排专家到基层坐诊指导。高歌说,目前滁州市基层医疗机构的普通慢病药品品规从原先的20余种拓展到80种左右,显著改善了基层慢性病患者就诊和买药的难题。
为补助患者外请专家,市县继续安排财政等资金用于补助患者外请专家费用,2024年累计补助患者4219人次,共计支出1700余万元,其中个人负担占比仅13%,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又让他们愿意留在省内就医。
该地还充分发挥信息化赋能优势,实现16家公立医院数字影像调阅率达100%,5家公立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达四级以上,医学影像互联互通连通率居全省榜首。城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位居全国第20位。依托医共体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等资源共享中心实现“乡检查、县诊断”模式,推动分级诊疗。
针对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短板,滁州市还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以真抓实干落实便民服务举措,包括在医共体内为住院患者转诊减免相关门槛费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弹性开设午晚间门诊;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开展“就医一件事”工作;促进公立医院设置转诊会诊服务中心,引进长三角名医专家坐诊等等,让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