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鼓励生育,大招来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
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这意味着,2025年各地的鼓励生育措施,会相继出台,又到了拼钱的时候了。
3月13日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抢跑,发布了《关于促进人口集聚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给出了让人心动的生育补贴方案:
1.生育一孩一次性发放育儿补贴10000元;
2.生育二孩发放育儿补贴5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发放,直至孩子5周岁;
3.生育三孩及以上发放育儿补贴10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发放,直至孩子10周岁。
谁能领此补贴?文件明确,夫妻双方户籍地均为呼和浩特市或一方户籍地为呼和浩特市,在呼和浩特市居住、工作、生活,要求人、房、户一致,且新生儿首次落户在呼和浩特市。
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呼和浩特市民生一个孩子可以领1万元生育补贴,生两个孩子,总共可以领到6万元补贴,生三个孩子总共可以领到16万元补贴。
而且,政策还充分考虑到了多胞胎情况:
第一次生育,孩子为多胞胎的,新出生孩子按孩次顺序享受一孩、二孩、三孩育儿补贴,多胞胎中三孩以上的,均可按三孩标准分别享受;已有一个子女再生育,孩子为多胞胎的,新出生孩子按孩次顺序享受二孩、三孩育儿补贴,多胞胎中二孩以上的,均可按三孩标准分别享受;已有两个子女再生育的,孩子为多胞胎的,新出生孩子均可按三孩标准分别享受育儿补贴。
呼和浩特之后,其他中心城市估计会很快跟进。
财联社消息,深圳也正在研究当中。
02
呼和浩特为何这么急
从人口数据来看,作为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的常住人口增量尽管也在下滑,但仍有不错增量。
2024年该市的常住人口数据尚未公布,2023年呼和浩特常住人口360.4万人,较2022年增加了5.3万人。
这一增量在2023年重点城市增量榜单中,位居第17位。
制图:城市财经;来源: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以这个人口增量来看,呼和浩特不应该是最迫切的城市,应该是哈尔滨、重庆这些已经陷入人口负增长的中心城市。
哈尔滨2021年人口跌破千万,自此东北再无千万人口城市,而之后的2023年哈尔滨干脆不再公布人口数据。
重庆2023年常住人口减少了21.91万人,成为全国人口减少最多的城市。
仔细查阅数据,其实能够找到合理的逻辑:
第一,呼和浩特的出生人口持续下滑,去年出生人口已经低于死亡人口。
2023年呼和浩特出生人口2万人,相较于2014年已经下降了一大半,当年死亡人口2.27万人,导致自然人口减少了0.27万人。
制图:城市财经;来源: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如果不是有外地人口流入,呼和浩特常住人口2023年就会陷入负增长。
然而,呼和浩特流入的人口,基本都是自治区内的人口,如果自治区内的人口出现下滑,那呼和浩特到哪去虹吸人口?
这就是接下来要强调的第二点。
第二,呼和浩特常住人口赖以虹吸的大盘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已经陷入了负增长。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各市、盟只有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巨头有人口增量,其余都在负增长。
整个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常住人口减少了5.17万人。
这意味着,内蒙古其他市与盟的流出人口,一部分流入了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座城市,一部分流到了自治区以外。
事实上,首府或省会虹吸全省人口在中西部内陆省域中,非常普遍。
如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河南、四川,大抵如此。
2022年长沙常住人口增量第一,但湖南全省人口减少了18万人,而且除长沙外的其他城市,全部在减少。
2024年同样如此,只有长沙人口在增长。
江西也是如此,全省只有南昌增量显著。
安徽方面,合肥人口增长了21.9万人,但2023年安徽人口首次进入了负增长,减少了6万人。16个城市,4个增长,1个持平,11个减少。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安徽省统计局
回到正题,内蒙古这个大盘常住人口都陷入了负增长,呼和浩特往后还怎么虹吸?即便还能虹吸到,也会一年不如一年。
所以,鼓励生育才是当务之急。
另一个问题来了,呼和浩特此次的鼓励生育措施,力度究竟如何?
客观来说,就目前公布生育措施的省市当中,呼和浩特这个力度非常大。
杭州:三孩补贴5万元(2024年起实施梯度制,二孩2万、三孩5万)
沈阳:三孩累计补贴3.6万元(含每月500元育儿津贴)
昆明:三孩补贴1.2万元(2025年新增高原地区补助2000元)
而且,就呼和浩特的财政实力来说,这一次这座首府城市的确拿出了满满诚意。
那么,这样的补贴有用吗?效果不会很明显。
可以用实力举证来加以说明。
03
防范人口断崖式下跌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民政部、国家统计局
幼儿园在园人数在2020年就已经见顶,2021年幼儿园在园人数较之前减少了13.06万人,是多年来幼儿园在园人数首次减少。
2022年,在园人数加速减少,减少了177.66万人。2023年幼儿园在园人数减少了534.55万人,2024年减少了509万人。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统计局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统计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