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浙江省湖州市卫生健康委下发《湖州市多元化规范陪护病房试点工作方案》,着力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护理服务内涵,推动医疗、护理与照护有机结合。目前,湖州全市三级医院均开展普通病房多元化陪护服务试点,并逐步在各级医院推广。从谋划部署到落地推进,湖州市开展了哪些工作?为行业带来了哪些经验和思考?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医院,探寻试点背后的故事。



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病房里,护理员(右一)查看患者(中)状况,家属(左一)在一旁陪伴患者。张漠 摄

2024年10月,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病房工作的护理员杜阿姨收到一面来自患者屠女士和家属陈先生送来的锦旗。“开展多元化陪护服务后,护理员逐渐被患者认可。我们护士感同身受,也感激他们为提升护理质量作出的贡献。”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董利英介绍。

▶凭什么开展?
有基础亦有挑战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湖州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逐渐成长为城市的名片,近年来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均衡。在此背景下,湖州市推进市、县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动市级医院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县级医院常见病、慢性病诊疗以及危急重症患者抢救能力。均衡的医疗资源格局和技术能力,给湖州市“一盘棋”改革奠定了基础。
地处长三角“1小时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湖州市目前已实现高铁站线区(县)全覆盖,紧密连接沪、杭、宁。在医疗领域,交通便利其实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医疗资源高效配置,另一方面却加剧了本地患者外流。在提升医疗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本地医院如何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这成为湖州市需要作答的重要问题。
2023年10月,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印发《浙江省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加强患者照护服务管理,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签约照护服务企业资质、照护服务人员资质、服务内容等的审核,强化人员培训和监督考核,监管照护企业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患者照护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上级部署和自身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湖州市将改革方向瞄准本地患者的多元化需求,推出“一对一”“一对多”“分时段”等形式的陪护服务。
“我们选择在适合的、成熟的专科病房提供多元化的陪护服务,给患方选择权,让家属可以‘陪而不护’,既能为患者提供心理慰藉,又不必承担照护压力。”市卫生健康委副书记、副主任胡小军说。

▶怎么做?
有统筹亦有个性

记者在湖州市中心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安吉县人民医院走访时,在多个病房的墙上都看到了“多元化陪护病房”的标识,许多医院还清楚地张贴出了收费标准和管理细则等内容。
据介绍,从筹备启动阶段起,湖州市遵循全市统筹的原则,由市卫生健康委下发《湖州市多元化规范陪护病房试点工作方案》,鼓励各区(县)、各医院根据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按照有针对性地落实并逐步扩面的路径进行多元化陪护试点。技术层面,湖州市护理学会制定了《多元化陪护病房工作指南》,指导各家医院落地实践。
记者观察发现,在市级层面的统筹推动下,绝大多数试点医院都将多元化陪护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由护理部牵头,医务、后勤保障、保卫等部门积极配合开展。
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诊台上均摆放着“多元化陪护病房”的宣传册。患者就诊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介绍多元化陪护病房的相关服务,供患者选择。
随着试点工作推进,在后勤部门的支持下,多家医院的食堂主动为护理员提供配餐。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护士长金雪妹说:“医院为护理员提供优惠订餐服务,餐量大又价格实惠。食堂人员把餐送到病房里,让护理员不必离开病房就能吃上饭,进一步保障了照护安全。”
此外,各家试点医院与第三方公司的合作方式和权责界定,为患者提供陪护服务的类别,对护理员的资质、培训和评价要求等也都基本一致。
除了“求同”,湖州市也鼓励“存异”。记者发现,在试点医院的专科选择、各类别多元化陪护服务的价格、具体的培训和管理举措等方面,湖州市没有“一刀切”,而是鼓励各医院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探索。
骨科、老年科、康复科、神经内外科……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各家医院在试点时,大多会选择患者住院时间长、病情复杂多变、对照护服务专业化程度要求高的科室,但具体选择哪个科,则由试点医院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决定。
在照护服务过程中,各试点医院也会根据病区收治病种和患者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配置护理员。市妇幼保健院护理部副主任陆丽介绍:“我院的住院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妇科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因漏尿、子宫脱垂等原因住院,常常面临‘社交癌’的困扰。这类患者因病变部位为生殖器官,往往会面临照护尴尬与困难,尤其在家中无亲近女性照料时,患者更偏向选择女性护理员照护。”
按照试点先行、全面推进的“两步走”工作思路,各试点医院坚持“成熟一个开放一个”的原则,从重点专科开始,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同时,市级层面推进试点扩面,要求全市三级医院均开展试点,并鼓励其他具备条件的医院积极参与。

▶效果如何?
有质量亦有温情

“妹妹把我照顾得很好。”因骨盆骨折住院的施阿姨,儿子在福建省厦门市工作,住院期间只有儿媳偶尔来院探望。住院期间,她选择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多元化陪护病房,聘请护理员杜阿姨提供“一对三”的照护服务。施阿姨已经把护理员当作了自己的妹妹。
病房另一边,胡先生来病房探望左侧股骨骨折的母亲。他说:“去年我母亲右侧股骨骨折就在这里住院,当时我们也请了护工,每天要付200多元。今年再来,医生跟我讲有多元化陪护服务,现在我每天只需付150元。”
为消除患者对照护服务的价格顾虑,各试点医院与第三方公司进行协商,对价格进行合理化调整,凭借医院背书带来的规模效益,为患者和家属减轻经济压力,同时调动了第三方公司的积极性。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吕小英介绍:“现在费用更亲民了。以神经内科为例,试点前是‘一对一’陪护,每日陪护费为280元,而多元化陪护模式推出后,‘一对二’‘一对三’陪护费为每日120~150元。患者如住院2周,则可节约2000元左右。”
医疗质量与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多元化陪护通过引入经过规范化、专业化培训的护理员,为患者提供全程、规范、专业的照护服务。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夏增兵说:“病房管理更规范了。一方面,由病房人员过多过杂带来的感染风险显著降低;另一方面,24小时不间断的照护有效规避了贻误处置突变病情的情况,从而保障了治疗效果。”
记者从湖州市卫生健康委获悉,截至2024年11月底,该市15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为近1万名患者提供多元化陪护服务,未发生相关投诉。

▶怎么完善?
有动力亦有压力


“此前,黑护工防不胜防。”安吉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张永乐说,“现在,我们通过提供规范化的照护服务,用实际效果使患者和家属意识到专业护工的价值。自然而然地,黑护工的市场越来越小了。”
多位受访者表示,相信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良币”终将驱逐“劣币”。然而目前,护理员队伍数量少、年龄大、学历低,依然是绕不过去的难题。
据记者了解,在湖州市,许多护理员来自外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员流动性强,从事照护工作的原因也比较随机,队伍很难沉淀、积累。而照护工作对专业要求高,需要护理员不断学习。随着照护工作逐步走向专科化,对护理员的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位护理管理者表示,当前,我国的医疗陪护行业尚属新兴产业,优质的第三方企业有限,需要更多企业和人员的加入,形成规模效应。“脏、累、苦是人们对护理员的刻板印象,但从湖州市的实践看,护理员的收入并不低于同类职业收入,且工作环境简单、内容稳定,在就业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因此,急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深社会对这一职业的了解和认同。”
费用问题也是推广多元化陪护工作的制约因素之一。记者从医院获悉,即使多元化陪护模式使照护服务价格有所下降,但百元左右一天的费用依然让一些患者望而却步。
采访中,多位受访者表示,希望通过各种途径为患者承担一部分照护服务费用,减轻自费负担。但上述护理管理者认为,基于基本医保“保基本”的功能定位,且受限于地方医保基金规模,照护服务在短时间内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尚具难度。而长护险在全国范围扩面在即,这项政策也许能部分覆盖照护服务费用。“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探索实施多元化的支付方式,通过多方共担,进一步减轻患者的费用负担。”该管理者说。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