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们对药品价格的感慨,还停留在“进口药贵到怀疑人生,国产药贵到心灰意冷”的阶段。而现在,第十批国家集采横空出世,一片药卖到三分钱,直接把整个药品市场卷成了菜市场。这一刀砍价,砍出了群众们抠脚式的疑惑,医生们无助的沉默,外企的一脸茫然,以及YBJ那一声自信的“省钱万岁!”
可惜,事情一旦过头,味道就变了。一边是“药品价格堪比白菜,人民幸福感大大提升”的热闹宣传;另一边却是医生患者集体嘟囔:“这药怎么越便宜,心里越慌啊!”
没错,这一幕幕的“集体沉默”,正是惨烈下的真实众生相。
-
第一章:白菜价药品的背后——药企的“求生杀价游戏”
集采第十批,规则升级,惨烈程度堪比《鱿鱼游戏》。什么“熔断机制”+“复活赛”,在YBJ的大手一挥下,药企的价格战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不是杀敌一千,就是自损八百。
我们举几个经典案例让大家瞧瞧——
阿司匹林肠溶片:3分钱一片,比公共厕所里的一张厕纸还便宜。
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2.39元一支,比一杯市区矿泉水都便宜。
0.22元的间苯三酚,比你家邻居菜地的芹菜还便宜。
这价格,药企老总们看了都想抹眼泪......
-
第二章:外企的集体罢工——我们不玩了!
外企面对这一轮“穷凶极恶”的杀价,终于按捺不住摔杯而去,顺便带走了一脸委屈。“这药价啊,已经卷出了天际。我的泊沙康唑,卖1420元/支,你们国产仿制药报价几十块钱,我咋活?算了,不玩了!”外企们挥手离场,还留下一句傲娇的背影台词:“有本事你们自己卖去!
结果,医院里再也买不到这些原研药了,病人们只能自己掏腰包去外面找药。三甲医院的主任们也开始自费“淘宝淘药”,医生的困惑全写在脸上:“集采的初衷,不是让大家都买得起好药吗?结果把药品变成了白菜,我们却找不到质量高的药了!”
-
第三章:患者的困惑——便宜药,我敢吃吗?
在老百姓的心里,“便宜没好货”是一条从超市购物延伸到医院拿药的铁律。
“进口降压药一天一粒,血压稳如泰山。现在换成仿制药,早上刚吃完,中午就嗖嗖地升回去,感觉自己成了用药实验场。”
“吃了三分钱的药,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好像是廉价版的‘养生谣言’。”
这声音不是个别,而是很多患者的真实心理——药价降下去了,信任感却没有升起来。
-
第四章:医院的无奈——没原研药可开了!
这边患者嚷着“仿制药不好使”,那边医生们也一肚子苦水。
广州某医院科室主任爆料:“我自己高血压吃药,医院里全是仿制药,我都得去外面买原研药!”
一位上海医生更直接:“我妈一吃仿制药就头晕,结果得淘宝买进口药,全自费,一个月的退休金全交代了!”
-
第五章:药价降下去了,研发怎么办?
“药价杀到白菜价,药企还能活多久?”这是许多行业人的灵魂拷问。
外企不玩了,国产药企呢?为了保住市场,只能卖惨式降价,最后的结果就是——研发预算没了,创新药也没了。
当初电动车赛道国家大力扶持,现在生物医药呢?根本没有同等的待遇。搞研发的医药企业,眼巴巴望着领导,内心却早已“告辞”——我还能活着就不错了,创新?想啥呢?
-
第六章:YBJ赢了现在,谁输掉了未来?
YBJ很高兴:“这次集采我们省了几千亿!”
可这笔账,真的划算吗?
医药股崩了,投资人亏麻了。
落标企业裁员,研发停摆。
医院拿不出高质量的药,病人只能自掏腰包。
说白了,这场“省钱游戏”,节省的不是医疗费用,而是整个医药行业的未来。十年后,当我们发现没有新的好药可用时,才会明白今天的“胜利”,是一场赔本的买卖。
-
第七章:谁的锅?集采背后的系统性矛盾
集采的初衷,毫无疑问是好的:为老百姓节约医疗费用,减轻看病负担。但一个政策落地后变味了,是因为——复杂系统里掺杂了太多的“不兼容”因素。
首先,YBJ的KPI是什么?
省钱!千亿、百亿的数字列出来,明晃晃地写着“成绩”,但从未细化到——药品价格降下来后,药企的研发投入降了多少?医患的用药体验差了多少?行业的整体健康度如何?这道理有点像节约停车费的故事,短期省小钱,长期亏大账。
其次,**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到底过没过硬?
我们知道,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在理论上与原研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是相同的。但问题在于,老百姓不是“理论派”,而是“体验派”。
吃原研药:血压稳如泰山。
吃仿制药:血压“过山车”,还得追加剂量。
理论和现实的落差,正是患者“用脚投票”的原因。
更尴尬的是,医生也有苦说不出——你让他们对着患者说,“这个药其实跟进口药效果一样好”?在疗效面前,谁也不能开空头支票。
-
第八章:行业的恶性循环——研发萎缩、人才流失
在一片“白菜价”的氛围中,国产药企也已经累成了“卷王”——
中标,没利润:价格压到极限,利润薄如蝉翼,甚至亏本也要卖药。
不中标,等死:产品失去市场,研发管线砍掉,直接裁员。
这不仅是药企的噩梦,更是整个行业的恶性循环。
研发,是医药行业的生命线。没有利润,哪来的研发?没有研发,谁还愿意投钱?最终,药企只能在低端仿制药的赛道里无限内卷,而创新药、高质量药物的未来,被活生生扼杀。
再看看人才——
研发科学家:被裁了。
临床试验人员:项目没了。
销售代表:医院开不出药,业务停了。
一波波裁员席卷医药行业,年轻的医药人才带着梦想走进来,灰头土脸地离开。
-
第九章:国外的市场逻辑,为何不能照搬?
有人可能会说:国外也有“药品集中采购”啊,怎么没这么惨?
是的,国外有集采,但他们的逻辑不一样:
欧洲的集采,通常是“有限降价”,而不是“刺刀见红”。他们注重平衡各方利益,不会为了压价,让药企亏本经营。
美国的市场,更是注重创新药的激励。药企研发新药,可以卖高价,因为他们知道,研发是要靠利润养着的。
反观我们,集采是一把锤子,见谁砸谁,不管你是“白菜”还是“牛肉”。结果,原研药砸没了,仿制药砸烂了,药企被逼得“生无可恋”。
-
第十章:患者的真实需求,究竟是什么?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集采风暴中,似乎没有人问过患者:你们到底需要什么?
如果让患者投票,他们的回答一定是——
药品疗效好:便宜的药,治不好病,再便宜也没用。
选择权:医院要有原研药和仿制药,让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而不是“一刀切”。
用药安心:要让大家相信,仿制药的质量真的没问题,而不是靠“一致性评价”那几个字糊弄过去。
可惜,有些人很少把患者的真实需求当回事。
-
第十一章:地方财政的尴尬与失声
药价降了,医保省了钱,但医院的日子真的好过吗?地方政府的财政真的轻松了吗?答案恐怕恰恰相反。
医院失去了药品利润:以前靠药品维持的运营,现在被集采打断,医院只能在其他地方“找补”——比如,增加检查费用、服务费等等。
地方财政失去了税收:药企利润降了,税收自然降了。尤其是那些靠医药产业支撑的地区,简直是“雪上加霜”。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政策省下的钱,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转嫁到了其他地方。而最终买单的,还是老百姓。
-
第十二章:集体沉默背后的隐忧
“沉默”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态度。
医生沉默:开不出好药,只能看着患者无奈。
药企沉默:继续降价,还是直接放弃?都是死路。
患者沉默:不敢吃便宜药,也买不起自费药。
可沉默之下,问题并没有消失,反而在悄然堆积。今天是药品集采,明天可能是医疗器械、耗材、甚至是医生的劳动价值。
如果有些人看不到这些问题,继续沉浸在“省钱”的幻觉中,等到沉默被打破的那一天,我们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
尾声:医改的初衷,不能被“白菜价”绑架
医改是一场系统工程,药品集采只是其中一部分。而集采的成功,不能只看“药价降了多少”,更要看:
患者是否真正受益?
药企是否有动力创新?
行业是否健康发展?
如果只追求短期的降价,而忽视了长期的健康发展,这场改革最终只会变成一场饮鸩止渴的闹剧。
我们期待一个更理性的医疗市场——
药品价格合理,不是“白菜价”。
患者有选择权,能用上高质量的药物。
药企有利润,有动力去研发创新药。
只有这样,医改的初衷才能真正实现,医患双方才能真正受益。

否则,当沉默被打破,代价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难以承受的。

来源:睿愽商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