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626名村医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

9月24日上午,安徽省“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在安徽省政务服务中心举行。

图源:安徽省人民政府

在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刘同柱介绍,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2023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78.7岁,孕产妇死亡率6.15/10万,婴儿死亡率1.93‰,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从7个方面简要介绍了今年医改工作情况。



一是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扩容

安徽省紧抓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重大机遇,从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出发,围绕严重危害群众健康、跨省就医集中、疾病负担重的病种,先后获批儿童、创伤、肿瘤、神经、心血管、中医、消化、精神、综合等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其中4家已全面开诊,5家边建设边运营,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全部建成后将新增近万张高水平专科床位。同时,我们优先在全省医疗资源薄弱、人口基数大、病患外流多的市县,布局建设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市县;目前已布局建设21个,覆盖全省13个市。



二是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

芜湖市获批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池州市、芜湖市先后获2021、2022年度国务院深化医改真抓实干督查激励。2022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4家省属综合医院位居前100,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省中医院、太和县中医院分别位居中医医院第29、36名,省针灸医院连续3年排名中医专科医院全国第1。


实施“35124”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国家级、省级、省管市建、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达35、100、200、400个),全力打造一批国内靠前、省内引领的核心专科,一批省内领先、辐射全省的优势专科,一批市域领先、辐射区域的特色专科,目前已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1个,建设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54个、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922个。



三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显著

安徽省是第一批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2015年安徽省首创县域医共体,2019年创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出“两包三单六贯通”建设路径(“两包”:基本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按人头总额预付制打包给医共体;“三单”:建立政府办医责任、内部运营管理、外部治理监管三个清单;“六贯通”即:在专家资源、医疗技术、药品保障、补偿政策、双向转诊和公共卫生服务等六个方面实现上下贯通)并获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医改新举措,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2020、2021年度,安徽省连续两年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监测评价中位列全国第2,2022年度位列全国第1。目前全省共组建125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59个县(市)全覆盖,服务人口数3757.8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2.4%。



四是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稳步推进

安徽省是全国最早探索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的省份之一。2018年,铜陵市依托市立医院在全国率先开展紧密型城市医联体试点。2021年,探索推出“五包十统一”改革路径。2023年,铜陵、合肥、芜湖三市成功入选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目前,全省16个市共建设城市医疗集团59个,覆盖28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共建立“名医工作室”283个。


五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安徽省深入实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全省县级三级医院达68家,覆盖44个县(市),在2022年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中位居全国第7位。全省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60个、村卫生室10784个,171个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能力水平,创建社区医院161个。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2023年全省招录9301人。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医纳编,已有626名村医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



六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有序推进

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体举措》《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系列政策举措,确定中医药发展“三化、三大、三融合”总体思路(以大服务引领大事业、大事业促进大产业,坚持中医与中药融合发展、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推动安徽省中医药发展引领全国、走向世界)。


建有5个国家级、41个省部级中医药创新平台,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4个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均已开工建设。以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为引领,实施高质量发展“五大示范”、中医药产业发展“十大行动”,初步形成亳州“世界中医药之都”和六安、安庆大别山“西山药库”等产业发展集聚区。实施“北华佗、南新安”传承创新转化行动,华佗中医药研究院、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和新安医学研究院实现实体化运营。



七是“三医”协同推进机制取得创新突破

安徽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着力加强卫生健康行业党的建设 推进医药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2021年,金寨县先行探索成立县委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将县域医疗、医保、医药重大改革事项集中到县委卫健工委统一管理、决策、调度,该做法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医改新举措;目前全省已有26个县成立县委卫健工委,5个市实现全覆盖。强化医疗、医保、医药政策协同,推进医保支付方式与医共体医保基金包干有效衔接,多措并举解决跨省就医和基层药品供应保障问题,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挂网采购。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全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

安徽下一步有何举措?

一是高质量抓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高标准建设运营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支持省级头部医院建设,全力争创国家医学中心。推动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省级医学中心建设。推进县级医院争创三级医院,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进一步提升县级医院水平。

二是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

探索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提高技术劳务服务价格,配合医保部门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速扩面。


优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提高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要求,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逐步提高人员支出比重和固定薪酬占比。优化公立医院编制保障,深化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

三是全方位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开展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持续开展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专项行动,重点抓好提升医疗质量、改善就医感受、改善护理服务等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落实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便民惠民服务举措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便民惠民服务举措“双十条”。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实现看病就医“一码通行”、影像数据“一站可查”、看诊问诊“一查便知”,全方位增强群众卫生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是持续深化“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

健全医疗、医保、医药统一高效的政策协同、信息联通、监管联动机制,推动县委卫健工委建设,完善县委卫健工委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健康优先发展的规划、投入、治理等政策体系,促进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推深做实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抓好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

五是促进安徽省中医药振兴发展

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加快亳州现代中药材市场标准化体系建设课题研究,促进其向行业和国家标准转化。积极推动“十大皖药”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和药食同源物品目录。争创国家中医药改革示范区,支持亳州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大黄山”国际中医药健康服务目的地。



如何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

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杨绪斌表示:关于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安徽省将重点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

在现有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安徽省将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的实施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创新驱动,紧扣“管理一体、资源整合、服务协同、利益共享”核心要义,全面推进我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

一是在夯实“两包三单六贯通”建设路径基础上,从强化政府主导、强化利益共享、强化一体贯通、强化整合赋能、强化服务协同、强化政策支撑方面,明确“六个强化”的重点任务。


二是紧扣国家政策导向,从进一步提升牵头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提升有序就医格局、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能、提升县域居民健康水平方面,明确“五个提升”的改革目标。


三是坚持创新推动,充分借鉴省内外典型做法和有益经验。


四是聚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能力,创新医防融合、推进医养结合、深化中西医结合。


五是构建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县域医共体分类管理。

二、推深做实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国家试点

和省级示范改革创新

推动合肥、芜湖、铜陵3个国家试点城市改革创新,完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机制,逐步将省市三甲医院普通门诊转移至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推进8个省级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示范建设,在人员、服务、运营、信息、绩效一体化管理和双向转诊、主动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探索创新,总结经验做法进行推广。有序推进省级专科医联体(联盟)建设,支持高水平医院在控制单体规模基础上适度发展多院区,实行管理一体化、行政扁平化、服务同质化。


来 源 / 安徽省人民政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