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一直在医疗领域处于统治地位,现在正面临来自严峻考验的挑战。
近日,西安一家某公立三甲医院70后院长,阅读了「院长说运营」公众号推送“医院如何「向存量要发展」分食增量的市场份额”文章,随后私信作者:如今公立医院与过往相比患者越来越少,周边小医院患者流量看起来还不错。到底为什么会出现「市场竞争」现象?所以我得问问作者,您对「市场竞争」怎么看?
其实,这位院长之所以提出为什么会出现「市场竞争」现象的话题,应该是大多数公立医院部分不明智、但又「心照不宣」的诉求:核心问题在于医疗服务竞争的尽头不是垄断,而是市场的充分竞争带来资源供给多样化和丰富性,不断稀释和打破垄断是医疗服务竞争的必然。
倘若这家医院依旧留恋以往的辉煌,而没有历炼生态系统以及专业服务的未来,那么,打造「品牌-优质-可持续」这个三角的业务优势核心堡垒,展开充分竞争的可能性预期都会变得毫无价值。
从医疗服务供给端来看,有效需求不足叠加医院预期转弱,体系化运营管理能力加码的特征、业务价值经济收益必要性趋于上升。诚然,大多数医院管理者,看待体系化运营管理能力的构建,却都是一种“盲人摸象”的心态。茫然无助的焦虑下,也想什么办法都试试,最终还是落入了高估自己的能力的「坑」。
从卫生健康民生领域公共财政支出来看,增速空间有限,背后的核心逻辑在于患者仍面临“就医-体验-效果”循环不畅和存量收入待提高的双重夹击,患者支付能力与选择意愿的改善将偏弱偏慢。医院就会呈现业务增量不增收的现状,提升的关键就是要让效率和成本具有优势,由此收益才能慢慢修复。毕竟,缺乏体系化运营管理能力的支撑,业务价值经济收益改善空间将非常有限。但大多数医院管理者又很难意识到未来的不确定性。
运营逻辑变了,公立医院的红利期还有多久?
说白了,公立医院当下能做的就是内外兼修、历炼临床诊疗实力,拿到相应的结果,这才真的重要。
有趣的是,「院长说运营」梳理发现,对于原本市场份额就占优的公立医院来说,无论从结果还是过程来看,吃政策红利,稳拿业绩绩效是常态。现如今医院业绩绩效量的下滑,过去很多年的运作模式行不通了,具体到业务「增收不增利」殊途同归上,无疑这个挑战,放到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预示着当前公立医院传统的运作模式必须接受严峻考验。
真正能检验医院成本管控能力的,是当业务基本盘运营企稳时,业绩绩效下滑空间有限,医院将如何管理业务基本盘和市场份额。换句话说,决定医院造血能力的,是经营性现金流,假如只是亏利润不亏现金,医院还能继续撑下去。
医院若想扭转颓势,除了细分每个业务层面的运营策略,更应全面提升自身实力与形象,深入挖掘自身特色,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这不仅需要时间,更需体系化策略、业务规则和流程很清晰,执行系统精准度的深刻变革,成本与效率的平衡也要更加“精打细算”。这既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一道必答题,更是医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活下来」而且「活得好」的必经之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