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康复的定义与概念:与传统康复相比,何为“新”?


新康复与传统康复的区别首先是康复目标与概念内涵的不同,新康复不再仅仅局限于躯体功能以及病痛的恢复,而是包含从躯体功能、神经系统、心理健康等多元维度的全身心整体性康复。

大众对健康的理解在慢慢发生变化,健康的定义不再是“无病痛”或“无异常指标”,而是通过主动的方式来保持“身体最佳状态”,同时,大众也越来越追求精神层面的健康恢复。

其次,新康复与传统康复相比,其受众群体和场景都有相应的扩大与外延。传统康复是以疾病、损伤导致的躯体功能与结构障碍、个体活动以及参与能力受限的患者为服务对象,主要针对残疾人群、老年人群、慢性病患者、急性伤病及恢复早期患者等。而新康复则扩展至运动群体、产后女性、白领职业病、亚健康群体等,人群的需求从传统的康复领域向消费级康复延伸,支付方式也变成以自费或商保为主。

新康复的场景也从院内延伸到院外,从康复医院或者大型康复中心延展到社区、写字楼、商场、甚至家庭。

从模式上来说,传统康复偏“重”,新康复偏“轻”,侧重的病种也各有不同,传统康复侧重于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代表的重症康复、老年康复和功能康复,以及术后康复和肿瘤康复等。而新康复更侧重于针对都市白领常见的颈肩腰疾病、运动损伤、脊柱疾病、精神心理等问题,其中也包括亚健康人群功能训练等。

02新康复新形态:向消费级延伸,定位年轻群体健康需求


1、运动康复

根据《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约为5亿人。而运动损伤的发病率在10%-20%,也就是说未来约有近1亿人需要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这背后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近年来,关注社区核心群体,从偏医疗属性到偏消费属性,由“重”到“轻”,预防、生活健康类服务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特别是一些运动康复机构,从“体医结合”到“体康结合”,覆盖人群也将由骨科、术后患者、运动员,扩展到亚健康人群。

同时,越来越多的泛医疗形态区域连锁品牌涌现,这些机构普遍都是从技术驱动转型到以客户为驱动。

代表案例:

(1)优复拉伸

优复拉伸是上海优复门诊的子品牌,是其在原有连锁康复门诊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的健康新消费探索。主要聚焦那些没有生病,身体却处在亚健康的人群,让专业的团队去帮助他们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

优复门诊聚焦运动医疗、肌骨康复以及骨科相关疾病的诊治,优复拉伸主要为运动人群、亚健康人群和有术后需求的人群提供身体改善服务,二者互相之间可以引流。

(2)纳贝医生

大湾区代表性的新康复机构,拥有“康复中心(体医院)—康复诊所—按摩理疗馆”的三级体系,康复中心以技术为核心提高其壁垒,社区门店也就是运动康复服务站则更偏向消费,设备配置的也以非医疗设备为主,是针对年轻一代的养生新按摩。

2、产后康复

产后康复业态多样,具备美容、康复、医疗等多重属性,产业延展性非常强,从产后康复项目看,目前主要以饮食、心理和运动三方面为主。

同时,产后康复也慢慢向消费级延伸,随着人群对美的关注提升,产后康复已经从较为刚需的盆底肌、骨盆、腹直肌修复,延伸到对身材管理、美容护理等升级的需求。

3、儿童康复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0-18岁人口数量为2.9668亿人,中国自闭症患病率和世界其他国家相似,约为1%,自闭症患者已超1000万人。目前,儿童孤独症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治疗途径为康复训练。

东方启音、恩启儿童康复、大米小米在资本的助力下近年来跑得比较快,其中,东方启音2021年获得C轮和C+轮共8300万美元融资,创下国内儿童康复与孤独症干预领域最大规模融资纪录。

政策加持,千亿市场,而目前国内自闭症康复行业的连锁机构并不多,大都以小机构、工作室形式存在,自闭症康复行业在国内仍然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因此,无论从提供服务的角度,还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标准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将是自闭症康复机构发展的主导方向。

4、心理康复

与精神心理科跨学科交叉,大部分以“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室”相结合的模式。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传统康复机构或者产后康复机构都比疫情前更重视心理科室,患者情绪状态的好坏也能直接影响到康复治疗效果。

03是“蓝海”也是“苦海”,新康复行业痛点分析



1、专业人才的缺乏

无论是康复治疗师等核心技术人员,还是运营管理人员都相对比较缺乏。新康复涉及到康复科、疼痛科、骨科、运动医学科、中医科、妇产科乃至体育健身、营养学等诸多学科和领域,综合性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并未完善。另外,找到了解市场的门诊经理人也是件不容易的事,业内部分新康复机构将眼光瞄向了医美与教培领域的运营人才,以及向其他消费医疗行业跨界学习。

2、资本化程度低

相比于传统康复,新康复受资本的青睐不多,上市公司跨界做康复往往选择偏“重”的模式,例如做电器出身的三星医疗、做皮革的海宁皮城、做水产养殖的大湖股份、做粘胶短纤的澳洋科技,以及“从药到医”的昆药集团、复星医药、和佳股份、华邦健康、恒康医疗、尚荣医疗、汉森制药、东富龙……他们入局康复市场,都是以传统康复专科医院为模式,同时,综合康复医院的投融动向也比较活跃。

新康复领域除了优复、体创动力、健行者等头部机构获得融资以外,在资本市场上的热度并没有像需求端这么火热,相比于15、16年,经济下行情况下资本出手更加谨慎。

3、消费意识、支付方式

患者对行业认知度不够,市场普及不足(1)与传统“伤筋动骨一百天”修养身心的观念相冲突(2)时间成本以及康复周期较长,患者接受度不高(3)鱼龙混杂的行业现状,专业性如何体现,与健身房、按摩店相比区别是什么?(4)客单价高、普及性较差(5)疗效标准很难确定

“伤筋动骨100天”的观念影响下,很多患者在术后都会选择躺着修养,康复这个环节直接就被跳过了,患者即使有消费需求但付费意愿也不高。

目前来说,新康复对产业推动的依赖程度一般,现阶段主要是靠付费方式和消费意识驱动。除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新康复机构能按照国外标准对接商业医保支付以外,大部分机构都未形成与商保之间的对接。

4、供不应求,产品和收入模型不清晰

虽然新康复的需求十分旺盛且真实存在,但其产品和收入模型都处在值得探讨、有待检验的阶段。

需求端的蓬勃并不代表供给端的蓬勃,新康复处在一个供不应求的阶段,如何提供优质的供给,将技术产品化,解决供需关系的方式与能力需要建立与提升。首先是商业上的实现——产品化实现的可能性、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经营的合规性。

其次是提升新康复机构在资本市场上的价值,用数字化驱动康复发展,数字化的基因是新型医疗机构的基石,临床能力是基础,如果说产品化是为了让机构更挣钱,提升营业额和利润,那么打磨数字疗法则是为了让机构更值钱。

04未来发展趋势



1、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

成熟的新康复业态会出现规模化的趋势,发展较好的机构会开始进行收购并形成品牌,消费者会有品牌偏好且愿意为品牌进行消费。目前新康复机构有将近一大半仍是以单店模式为主,连锁机构也以区域连锁为主,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全国性布局的连锁品牌。

2、智能化、数字化

在未来,数字疗法、大数据、5G、AI等将成为推动新康复发展的强力驱动因素。数字疗法对于肌骨康复、儿童孤独症、精神心理疾病等诊疗效率的提升发挥了巨大效用;大数据+5G助力康复医疗信息化建设,发展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优化服务流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脑机接口等技术推动了医疗器械的进步,神经康复机器人、康复护理机器人、家庭康复诊疗设备等逐渐得到发展。

据统计,目前我国康复机器人领域的融资额大多都在1000万元及以上,其中超过60%都发生在A轮以前,智能化康复对资本具备较强的吸引力,也是未来投资的重要风向。

3、支付多元创新

参考国外发展历程,中高端商业保险结合自费支付的收费方式将成为未来新康复机构的主流支付方式。如何形成标准化新康复服务产品,打磨出收入模型,并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形成符合国内特质的保险产品成为了推动支付发展的核心内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