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发布了《武汉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3-2025年)》的通知,该对未来2~3年的社会办医机构新设置发展提出了最新规划,对社会办医的区域总量和设立地点不做限制,鼓励向13大类别医疗领域创建发展。
在这份2023-2025年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文件中,有关部门认为武汉市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社会办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办医格局初步形成,从医疗资源数量上看目前武汉市拥有医院362家,三级医院76家,其中三甲医院29家,村卫生室1500多家,门诊部、诊所等其他类医疗机构4355个,丰富程度在国内省会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中已名列前茅。
但《规划》起草者认为,武汉市公立医院专科特色优势不明显,中医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康复、护理、医养结合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发展相对缓慢,精神卫生、传染病、老年病、儿科等专科医疗资源相对紧缺,存在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结构不完善、医疗机构协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难以满足群众高品质多样化医疗健康服务需求。
有关社会办医的发展规划部分,《规划》中提到以下内容:
①政府对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地点不作规划限制,鼓励社会力量在康复、护理、儿科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具备一定规模、高水平的专科医院,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老年、康复、精神、儿科等临床急需和特点明显的专科医院。2025年实现社会办医院床位达2.0张/千人。
②诊所实行备案制管理(包括传统中医诊所),取消数量和地点的限制。一级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及各类门诊部、诊所原则上不新设置产科、性病科门诊,其他综合门诊部及专科门诊部不受具体数量和地点的限制。鼓励门诊部和诊所设置全科医学科。
③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鼓励开展中医特色医疗机构连锁经营,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
④支持社会资本在南湖、常青、徐东、后湖、杨春湖等人口较密集、医疗资源较薄弱的地区和长江新区、武汉新城、新城区举办非营利性综合医院。鼓励有条件、综合实力强的综合或专科医院将口腔、眼科、心血管、儿科、妇幼保健、皮肤、创伤、传染病等优势专科继续建大、做强,将人民群众亟需的肿瘤、精神、老年、康复、脑科等专科补齐、建强。
⑤鼓励社会力量在全市开设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诊断、血液净化和消毒供应等独立设置的机构,在确保医疗安全和满足医疗核心功能的前提下,不设定总量、地点限制。大力发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加快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
⑥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每个病区床位规模不超过50张,市属医院(单点)原则床位不超1200张,区属医院(单点)原则不超1000张。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合理配置区域综合和专科医疗资源,促进康复、护理、医养结合、居家医疗等接续性医疗服务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逐步清晰明确,目前各地区落实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政府投入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从《武汉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3-2025年)》可见,武汉市医疗资源丰富雄厚,但在新区域发展和稀缺专科上的医疗供给仍然不足,政府在医疗机构的规划上依然是鼓励社会资本和社会办医力量发展全科、儿科、中医、康复、护理、老年、精神、医养结合、互联网医疗机构以及检验、病理、血液净化、消毒供应等相关第三方独立医学中心。
社会办医经历40多年的发展,其中第一重要的仍然是定位,早期依靠城市化发展的时代红利,占据区位优势成为医疗寡头的时代已经过去,对于新开设的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的新进入者而言,一方面坚持医疗技术和服务品类的差异发展,发挥多点执业的政策优势,与公立办医体系互补共赢,与异业同行合作建立民营医疗医联体共享患者客户资源。
另一方面注重下沉市场和分级诊疗资源均衡发展,实现医疗健康服务的社区化、病患粉丝化、专病特色化、门店规模化,在前端预防、中端远程医疗、后端健康管理等一站式服务等特色上投入,是当前社会办医实现稳健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