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华润医药并购昆药集团,国药入主太极集团,中药市场的活力再度被激发出来。

两起撼动中药产业格局的版图扩张,不止为国家鼓励中药产业发展的战略落地提供注脚,且为资本市场认知中药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及底层逻辑提供了思路。

于是乎,中医药领域相关并购活跃了起来。

截至10月21日,今年A股中医药上市公司披露111起并购,已完成44起,其中15起已完成的并购中涉及到国资相关背景。

事实上,不止国资背景企业,民营中药企业的资本并购也持续活跃,他们或参与基金,或出售/并购企业股权,在加强主业的同时,奋力谋求多元化发展。

当行业资本被激活,叠加政策推力,清除行业弊病后,中药行业的上升曲线已经在预期中。从2023半年报业绩来看,A股73家中药企上半年共实现营收接近2000亿元,归母净利润达244.91亿元。其中,86%的中药企业实现盈利,超7成实现归母净利润正增长,有19家公司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长超过50%。

今年,由E药经理人联合和君咨询推出的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系列评选——最具投资价值10强里,有6家中药企业上榜,这也充分体现出中药企业在政策利好下所交出的稳健业绩答卷。

图片

行业龙头改革激发活力

与化药、生物药企业以民营为主不同,中药上市公司中,民营与国有兼具。但这两种类型的公司,在新的政策环境下,都显示出充沛的市场活力。

国企改革是国有中药企业活力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国药集团是首批纳入国资委央企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2013年,为增强中药板块市场竞争力,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国药集团入股民营企业盈天医药(已更名为中国中药)。此后中国中药对凡是符合战略,在产业链上形成优势的中药公司进行了收购,陆续完成了对同济堂、天江药业、一方制药等知名中药企业的投资并购。

2021年,国药集团通过控股太极集团,中药板块的整合布局愈加清晰。太极集团负责打造品牌优势,中国中药则是中药配方颗粒龙头,至此中国中药实现了中药从种子种苗、到中药颗粒、中药饮片、中成药的全产业链建设。

2020年9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正式启动。自此之后,改革力度逐渐加大且日益深入,其路径和目标也更加明确。回头再看,也是自2020年起,国资陆续注入中药企业中,如昆药集团、太极集团相继完成实际控制人变更,变为国资委直属企业,广誉远、康恩贝则由民营企业收归国有。

当前,不少国资背景的中药上市公司,开始以《“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为引领,在完成“确保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力争取得更好业绩;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四个指标进一步提升”等国资委提出考核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增长目标。

如太极集团提出,力争“十四五”末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销售净利率不低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争做世界一流的中药企业,2022年太极集团营收140亿元,同比增长15.65%。

民营中药企业也持续活跃,并购事件频发。

2022年佐力药业7500万元收购百草中药49%股权;达嘉维康拟3.41亿元收购中成药研发生产企业天济草堂;固生堂中医5372万元收购国宗中医。

不过与国有属性的中药企业不同,民营中药企业的民营企业的资本动作目标则更加多元,他们或参与基金,或出售/并购企业股权,以谋求新发展。

如,葵花药业以230万元收购海南惠海医药100%股权,以满足其在医药流通领域的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需求;海南葫芦娃并购江西荣兴药业51%股权,布局上游原料药中间体业务,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马应龙出售深圳大佛药业部分股权,以进一步优化公司产业布局,聚焦主导业务领域发展。

图片

政策变革助力行业积弊出清

资本手段之外,让中药行业开始向好的关键是,在多重政策的加持下,困扰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难题正在一一被破解,中医药创新活力逐渐被释放出来。

此前由于中药注射剂风险事故频出,以及中药审评审批评价体系不完善,一度让中药新药研发停滞不前。2016至2020年之间,中药新药数量寥寥无几,这几年中药新药年均申报数量仅为31.6件,年均获批2.6个品种。

然而自2017年10月《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开始,其中明确提出要支持中药传承和创新,要求建立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注册管理制度和技术评价体系,该意见对中药新药指明了研发和审评方向之后,更加尊重中医特色、原理的中药研发创新的政策陆续出台,为相关企业明确了创新方向和路径。

2020年9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其中提出要遵循中药研发规律,淡化了原注册分类管理中“有效成份”和“有效部位”含量要求,不再仅以物质基础作为划分注册类别的依据,而是支持基于中医药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经验评价中药的有效性,能更好的发挥中药特色优势,满足临床需求。

随后,2022年1月国家药监局又发布《基于“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下的沟通交流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在明确中医药申报注册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中药的创新发展空间。

更为重磅的是,今年2月《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发布,其中强调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优化了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医疗机构制剂等具有人用经验的中药新药审评技术要求,明确了中药疗效评价指标的多元性,为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审评体系再定基调。

在一系列政策的加持下,中药审评审批效率明显改善,2021-2022年中药新药的申报数量提升至62、65件,2021-2022年境内中药新药获批上市数量分别为12、7个,明显超过了2016-2020年水平。其中,1.1类中药新药参葛补肾胶囊、3.1类中药新药苓桂术甘颗粒均是在2022年提交上市申请,并于当年年底获批上市,审评用时不到一年。

此外,随着《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的执行,从中药批文再注册从说明书层面进行详细规定,这意味着中药新药和存量中成药的优胜劣汰,加速中药批文出清,一个更加科学、规范的中药“新”时代开启了。

也是基于中药注册管理和评价体系明确,促进了中药新药质量提升,标准的临床实验开始陆续开展,让中药新药在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的证据更加充足。如近日上市的3款中药新药全部进行了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实验。

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中药防病治病独具优势进一步被市场接受,在政策端,中药更加缓和的集采降幅,以及更高概率的医保目录进入,让中药的抗风险能力得以进一步凸显。

接下来,中医药该如何进行多元化创新?中药老字号的文化底蕴与制药技艺,如何在现在健康产品升级中凸显独特的优势?接下来那些满足临床需求的中药特色产品如何创新?资本如何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这些都是在中药产业活力再次激发后,需要回答的问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