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甲缩减行政后勤奖金、砍掉了冗余人员!
行政后勤人数过多很普遍
9月以来,上海多家医院传来消息,医院开始下定决心压缩行政后勤等辅助冗余人员的数量了。上海某三甲医护人员在网络平台发文表示:“医院真的动真格了,开始改革,医院砍掉了很多行政后勤等编制岗位,机关里面的总人数缩减为之前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样子。如此一来,临床科室要供养的非医疗技术人员人数就大大减少了,各个临床科室的医生都拍手称好呢,我们对这样的政策表示热烈支持。”另有一名上海护士表示:“今年底发放绩效可能会跟往年不同,医院会请督导组入院,严格执行辅助人员绩效不得超过临床人员50%的规定,我们护士长说三明那边的行政后勤人员奖金都非常低,那真的是干什么活拿什么钱,听说三明那边行政后勤已经不吃香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医院此举,是为了逐渐学习三明经验。”在某头条平台,更有大批网友专题讨论“医院压缩行政后勤人员”这个话题,全都兴致勃勃,出现了很多点赞量超过1000的独特观点。目前已知,上海现在已有好几家医院开始大砍行政后勤部门的人员数量和奖金补助等费用。空出来的这部分编制和金额将节约下来给临床,现在临床人员一个个积极性巨高,手术量大涨,医护们的阳光收入都大幅提高。不少人认为这种变化、这个风气是好事,新的模式就该如此,凭本事吃饭,一切都应该阳光化,合理化。为什么医护们会对“医院压缩行政后勤人员数量”这种做法感到振奋呢?因为医院行政后勤人数超过医护的现象早已引起了临床人员的不满。近3年来,打开各个网络论坛,诸如“坐标中医院,医疗工作者800多人,后勤2200多”“700人的县城医院,医护300人”“临床和行政人数几乎对半开”等吐槽和批评比比皆是。在这些讨论中,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名医生表示:“我们临床里专业技术厉害的全去行政了,全院1300多名职工,却只有500个医护人员。”还有医生表示:“我们全院450人,有证医师50人,全靠这50人拉磨,护士赶车,其他人坐车……”行政后勤人员是不是普遍真的多呢?网上的发帖者有没有在夸大其词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验证这个言论,笔者秉持着钻牛角尖的精神,还真把笔者所在医院的大小所有职工都数了一遍。以笔者所在的皖北某医院为例,神经内科(9名医生、4名护士)+肾脏内科(7医3护)+内分泌科(11医5护)+肝胆外科(12医5护)……+骨科(15医8护)+(超声科3医2护),在这些临床科室或者医技科室中,被大众广泛认为是医护的人员数量大致在410人左右。至于医院的行政后勤部门,例如党政办、院办、团委、总值班、医务科、总务科、门诊部、科教科、财务科、人事科、医保办、后勤处、宣传科、质控办、院感科、保卫科、设备科、信息技术、病案室、项目办、基建办、工会、妇女联合会、采购等,这些不负责治病救人、和临床业务无关的科室部门人员,包括有编制的、合同工、外包的,加起来数一数却高达678人。当然,有些人员既在临床科室当医生,又在行政部门当领导,可能会有些交叉重合,但绝对不超过50人,就算减去这部分人员,行政后勤的数量仍然还有628人。410人vs 628人,医护人员占比竟然都低于50%了,连我自己都感到很震撼!平时不怎么注意,真要较真数一数,还是觉得挺吃惊的。国家卫健委:优化医院内部人员结构比例,压缩行政、后勤、辅助等人员
为什么上海有些医院会突然做出压缩行政后勤人员数量的举措呢?事实上,这是在响应国家卫健委最新回复的号召。9月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4426号(医疗卫生类380号)提案答复的函》,其中回复了儿科医生短缺以及医生薪酬分配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国家卫健委明确表示:我委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关于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向包括儿科在内的关键和紧缺岗位、高风险和高强度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医务人员倾斜。配合中央编办积极指导各地在医疗卫生系统事业编制总量内,加强统筹调剂和内部挖潜,优化医院内医务人员结构比例,压缩行政、后勤、辅助等人员,将更多编制资源向儿科岗位倾斜。“优化医院内医务人员结构比例,压缩行政、后勤、辅助等人员”这句话出现的次数非常少,此时提及,意义重大,也应和了三明医改经验的推广。此前,三明市卫健委曾发布《尤溪县总医院:以全员目标年薪工分制延伸三明薪酬改革最后一公里》一文,提出了全员目标年薪工分制,即在已实行医生(技师)年薪制的基础上,对全院在职在岗的护理、药剂、行政后勤人员全部纳入目标年薪管理,并通过工分制考核计算来实现。其中表示,制定“541”政策,要按系列划分全院工资总额。医生(技师)群体占全院工资发放总额的50%左右;护理、药剂群体占全院年薪发放总额的40%左右(其中护理团队占36%左右,药剂团队占4%左右);行政后勤群体占全院年薪发放总额的10%左右,此即“541”政策。多年经验显示,工资总额5:4:1的分配比例和医生、护士和行政后勤人员的最高年薪限定,使医院内部分配机制得以优化。“541”工资总额分配比例和医生、护士和行政后勤人员的最高年薪限定,体现了绩效薪酬向临床一线倾斜的原则,有效保障了医院内部各系列人员的薪酬平衡,同时有利于各岗位最大限度地消化科室工作量,缩减人员开支,节约运行成本。10多年来三明医改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又被国家认可并将推广。推广之际,想要实施“541”政策,那必将要优化医院内医务人员结构比例,压缩行政、后勤、辅助等人员,减少冗余,才有可能实现。一些医生已经不羡慕行政后勤岗了
缩减行政后勤人员是大势,因为既然要下定决心推广三明医改,那就要下定决心缩减冗余人员。按照1978年颁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其中提出了医院各类人员的比例为:行政和工勤人员占总编制的28%~30%,其中行政管理人员占编制的8%~10%;卫生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70%~72%,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医师、中医师占25%,护理人员占50%,药剂人员占8%,检验人员占4.6%,放射人员占4.4%,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占8%。当然,1978年的这个草案太过老旧,或许和当今的医疗现状不太相符,一家医院到底需要多少行政后勤人员才能维持医院的基本运营,肯定还需要专业的机构进行测算。在能够查到的“二级综合医院最新评审细则”中,有“医院病床与工作人员之比”,总体上是床位越多人员比例越高,具体规定是300张床以下按1:1.3~1.4;300-500张床位按1:1.4~1.5;500张床位以上按1:1.6~1.7,每床至少配备0.88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如果按照这一比例,假定某医院床位为600张,医院工作人员就应该有960~1020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至少应该配置528人,除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外的其它工作人员被视为行政后勤人员,他们的数量应该是432~492人。三明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优化人员结构,医院能够更好地聚焦医疗主业,强化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也可以将更多的医疗收入用在临床一线的位置上,这才是直接面对患者、服务患者的岗位。
图文来源:梅斯医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