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已是政策所指、群众所盼、发展所需。


全国各地卫生院对“医养结合”进行了广泛探索。


我们梳理出10种主流的乡镇卫生院医养结合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和适用场景。


一、“大养老+小医疗”型


这种模式养老机构为主体,通过新建小型医疗机构或新增医疗服务来完善养老功能。


常见的形式是在养老院内设置医务室、护理站等基础医疗单元,配备全科医生和护士,为入住老人提供日常健康监测、常见病诊疗和基础用药服务。


该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实施门槛相对较低,大多数养老机构都能采用。


但同时面临着医疗能力有限的困境:内设医疗机构通常只能开展门诊业务,无法解决老人直接住院需求


更现实的是,医疗机构运营成本高昂,仅医务人员工资就给养老机构带来沉重负担。


许多尝试这种模式的机构,最终因难以承受长期经济压力而不得不终止医疗服务


二、“医疗、养老并重”型


这种模式多见于新建的医养结合机构或由医院转型而来的养老机构/护理院,强调医疗和养老并重发展。


一些新建的大型养老社区在规划阶段就同步配套建设综合医院或护理院,实现医养融合的顶层设计。


同时,部分资源闲置的医疗机构主动寻求转型,将富余资源改造为老年专护病房,或直接转型为护理院、康复中心,提供专业的医养结合服务。


调研发现,这种模式真正实现了医疗与养老资源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以医促养、以养助医的良性运营态势,能够基本满足非危急重病老年人在机构内的全部医疗和养老需求。


三、“大医疗+小养老”型


这种模式通常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主导,通过新建小型养老单元,在医院内部形成相对独立的养老区域。


医疗机构利用现有场地和资源,配备适老化设施和专业护理人员,打造医院下属的专业养老机构


该模式最大优势是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养老环境和服务标准较高。


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是对现有医院资源的利用可能不够经济,甚至造成浪费;另一方面是养老费用偏高,普通家庭难以承受,主要面向经济条件较好的群体。


四、“大医疗+小康复”型


此种模式由大型医疗机构新建小型康复单元,如老年科、康复科或康复中心,以医疗服务为主,康复服务为辅。


多数情况下是在原有医疗机构基础上新增康复、养护功能,构建医疗、照护、康复相互衔接的服务体系。


从实践来看,该模式多数发展情况良好,但在“医、康、养一体化”体系中,“养”的比重相对较小,更多侧重于医疗康复阶段的服务,长期养老功能相对弱化


五、“两院一体”型


这是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模式,通常是将地方政府建设的敬老院交由当地乡镇卫生院托管运营,实现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的“一体化”管理。


也有些地区是由乡镇卫生院直接新建养老机构来实现医养结合。


乡镇卫生院利用敬老院资源,在照顾好“五保老人”的同时,还接纳一部分社会养老人员。


这种模式有效整合了既有养老和医疗资源,激活了医养资源供给潜力,能够就近服务农村老年人群,帮助他们实现就地养老。


调研显示,与“公建民营”养老服务相比,该模式更容易保持原有敬老院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医养结合模式。


六、“医康养一体”型


这种模式以医院为基础,同步新建护理院和养老院,实施医、康、养一体化运营。


最大优点是形成了完整的服务闭环:康复患者住院一段时间后,身体状况明显改善,许多患者从卧床不起到能够独立行走,社会效益显著。


同时,康复患者在住院期间既得到康复治疗服务,又享受养老服务,出院后还可能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养老机构长期居住,大大提高了机构的经济效益。


这种模式被认为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医养结合模式


七、“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小型养老”型


此模式通常村卫生室(个体诊所)举办,前面是卫生室(诊所),后面是家庭式小型养老场所。


诊所的医生、护士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另聘1-2位护理人员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收费低、离家近、方便便捷,资源利用充分且效果好。


但缺点同样明显:医疗和护理设施相对简单,护理不够规范,同时还存在规模不经济的问题,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


八、“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整体外包”型


这种模式适用于不具备设置医疗机构条件的养老机构


养老机构与附近具备住院功能的医疗机构(多为乡镇卫生院)签订合作协议,将所需的医疗服务整体外包给医疗机构


具体实施中,养老机构为医疗机构提供场所和必要设施,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设置分院或分支机构,并派医护人员入驻提供专业医疗服务,也称为“整体托管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医养双方责、权、利明确,均利用市场机制开展合作


调研发现,这是医养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形式,特别适用于100-300人的中型养老机构


规模过小的养老机构采用这一模式可能导致医疗机构“赔本”,需要养老机构给予一定补贴才能持续


九、“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型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医养结合模式,养老机构与邻近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患者就医提供"绿色通道",优先提供住院、远程会诊、预约挂号等服务


该模式的主要缺点是合作缺乏有效约束和利益协调机制,完全依赖双方的信任和利益驱动。


一旦协议影响到某一方利益,很容易出现终止合作的情形,难以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调研发现,这种模式很难实现真正的医养一体化,基本属于形式上的合作。


医养之间很难开展实质性合作,基本上是各干各的


例如,即使协议要求优先到合作的医疗机构住院,但患者家属可能会选择规模更大、更令人放心的医院,久而久之,合作难以持续。


十、“大养老+小医疗+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型


这是一种混合模式,养老机构先自行建设一个小型医疗机构(如卫生室或诊所),同时再与其他较大规模的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由其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这种双层保障模式能够有效分工:一般的医疗问题由养老机构自行解决,当有较重患者时立即转入合作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既保证了及时性,又确保了专业性。


模式总结与展望


上述十种模式中,前七种为“一体化”模式,第八、九种为“嵌入式”,第十种为“混合式”。


前八种医养结合得比较紧密,第九种为松散型,第十种为半松半紧型


调研发现,松散型模式基本属于形式合作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难以开展实质性合作,更难市场化运作。


真正有效的医养结合应当优先推广“一体化”发展模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
内容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