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


【青春在县域闪光】

系列报道


在县域医疗振兴的田野上,

一群青年医院管理者们正用创新突破定义新时代五四精神。

中国县域卫生融媒体特别推出

【青春在县域闪光】系列报道,

展现这些年轻的"县域健康守门人",

将理想扎根乡土,

用奋斗缩短城乡医疗差距,

以青春之我建设健康中国,

生动诠释着"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图片
云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潘继超


潘继超说:“只有摸清群众的实际困难,工作才能做到点子上。”


记者丨赵鑫娜





在2014年之前,云南省云县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群众看病面临着特殊的困难。云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潘继超用“三难”来形容这里的医疗状况:山路崎岖就医难、资源分散诊疗难、信息孤岛管理难。

面对这些困境,开始于2014年的云县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犹如打通了基层医疗的“任督二脉”。




01

实实在在的便利



一个覆盖全县的信息化系统,正在改变着云县山区群众的就医体验。

现在村民在乡镇卫生院做的心电图,县医院专家能实时读取并传回。而乡镇卫生院的检查结果,在县级医生的电脑上也能实时查看。这套系统把分散的医疗资源串联起来——慢病管理数据自动同步,疑难病例一键发起远程会诊,需要转诊的患者还能提前预约县级医院的号源。

最让老百姓受益的是,很多基础检查不用再往县城跑,既省下了路费,又节省了时间。这样的改变,正是医共体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便利。

事实上,为解决患者看病难问题,在云县医共体信息化建设中,结合县域实际打造“9大应用版块+互联网医院+健康商城”为一体的智慧医共体信息平台。打破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的信息壁垒,实现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数据共享。

而且,通过平台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以总医院为中心建立检验、影像、心电、远程会诊和消毒供应五个共享中心,实现“基层检查、县级诊断、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老百姓的就医成本,方便了患者。

除此之外,随着云县医共体在药品和耗材方面实现了同质化管理,最直接的变化是,村民在村卫生室就能拿到以前在县医院才能开到的药品。而且,统一采购让药品价格更透明,质量有保障。

标准化管理也避免了“同病不同药”的问题。不仅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更让基层医疗服务的可信度显著提升。

如今在云县,行动不便的患者再也不用为一次换药、更换尿管而发愁了。医共体推出的“互联网+医护到家”服务,让专业的护理人员带着药箱走村入户。这项服务就像把卫生院进一步“前移”到了百姓的床旁,让特殊群体切实感受到了医疗服务的温度。

图片
云县人民医院外景

近3年,云县人民医院协助医共体内的12家乡镇卫生院读取心电图报告53800多次、影像报告21万余次、病理报告1600多次、影像报告67000多次,组织线上会诊2000余次,上下转诊患者8000余人次。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云县医共体自2021年起探索医防融合,最初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近年来在政策指引下,正从医共体向健共体转型升级,把“等病来”变成“防病去”。

潘继超和团队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健康档案管理等手段,手把手教群众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这种理念的转变正在让云县百姓的健康意识悄然生根。

潘继超和团队发现,不少群众对疾病预防的认识仍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层面,高血压患者随意停药、糖尿病患者不注意饮食的情况时有发生。这让他意识到,提升群众认识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通过基层医疗人员的不懈努力,才能让“防病重于治病”的理念慢慢渗进群众心里。

“哪一天群众主动问‘怎么预防’时,我们的工作才算真正入了门。”潘继超说。



02

细节里的温度



在基层医疗工作中,真正走进群众心里,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潘继超从事管理工作4年多,很多时候,他都在思考如何让乡村两级医疗更贴近百姓的需求上。他清楚,好的医疗服务不仅仅是看病开药,更是要读懂老百姓的所思所想。

下乡义诊时,潘继超特别注重观察群众的生活细节。有的老人腿脚不便,去一趟卫生院要折腾半天,有的村民觉得“小病忍忍就过去了”,结果拖成大病。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恰恰是影响健康的关键。他说:“只有摸清群众的实际困难,工作才能做到点子上。”

潘继超还发现,很多健康宣教材料写得专业严谨,但老百姓听完却一知半解。比如,告诉村民“控制钠盐摄入有助于降低高血压风险”,不如直接说“炒菜少放盐,能防头晕”。把书本上的知识“翻译”成老百姓能理解的大白话,才能让他们真正记住并用起来。医疗服务的温度,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在潘继超看来,基层医疗不一定非要追求“高大上”的专家坐镇,反而更需要接地气的服务。乡村医生熟悉本地情况,知道谁家有慢性病患者,谁家孩子该打疫苗了,这种贴近性是大医院专家难以替代的。

但光靠一个人也不行,县、乡、村三级医护人员必须配合默契——县里提供技术指导,乡卫生院负责协调资源,村医则走村入户落实服务。团队协作,才能让医疗资源真正流动起来。



03

做到极致



穿上白大褂容易,但要对得起这身衣服,需要医生用一辈子去践行。

潘继超常对年轻医生说:“在基层行医,老百姓最在意的不是你会做多复杂的手术,而是能不能放心地把健康托付给你。”帮老人把药片分装在小盒里,给不识字的患者画服药时间表,甚至记住慢性病患者的用药习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会像一颗颗种子,慢慢在群众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医患之间最珍贵的信任之树。

在基层,没有全能的医生,但有可以互相补位的团队。潘继超在工作中特别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年轻医生,通过相互协作,不仅能提升工作效率,还能学到临床上的智慧。

“医学每天都在进步,作为医生停下学习的脚步,就是对患者的不负责。”潘继超建议年轻医生把学习变成日常习惯——查房时多问一个为什么,遇到典型病例记笔记,睡前翻翻最新诊疗指南。在基层,可能没有大医院的先进设备,但保持空杯心态,同样能迅速提升诊疗水平。

做基层医疗工作,把平凡小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看似微小的坚持,正是医者仁心最好的体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
内容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