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改革从 “控费” 向 “提质” 深化的进程中,国家政策对医院运营的核心指标引导,经历了从 “耗占比” 到 “医疗服务收入占比” 的关键转变。这一变化不仅是数字指标的调整,更是对医院管理逻辑的深层重塑 —— 从单纯控制耗材成本的 “减法思维”,转向激活医疗技术价值的 “加法思维”,推动医院彻底摆脱 “以耗补医” 的路径依赖,实现从 “规模扩张” 到 “价值提升” 的根本性转型。本文以政策演进为脉络,结合医院管理实践,解析这一转变背后的价值逻辑与落地路径。
一、政策演进:从 “控费” 到 “提质” 的指标导向升级
国家对医院核心运营指标的调整,始终与医疗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同频共振。回顾近十年政策轨迹,“耗占比” 与 “医疗服务收入占比” 的先后发力,清晰勾勒出从 “解决短期成本问题” 到 “构建长期价值体系” 的改革思路。
1. 2015 年 “耗占比管控”:以 “减法” 破 “以耗补医” 困局
2015 年前后,我国公立医院普遍存在 “重耗材、轻技术” 的运营倾向 —— 部分医院通过大量使用高值耗材、开展耗材依赖型诊疗项目实现收入增长,不仅推高患者就医成本,更导致医疗技术价值被边缘化,形成 “以耗补医” 的畸形生态。为破解这一困局,国家首次明确 “耗占比”(医用耗材支出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管控要求,通过设定量化指标(如三级医院耗占比不超过 20%),倒逼医院压缩耗材不合理支出。
这一阶段的政策核心是 “控费”:通过刚性指标限制耗材成本,让医院从 “盲目使用耗材” 的惯性中脱离,为后续价值重构奠定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耗占比” 管控也存在局限性 —— 部分医院为达标,可能采取 “一刀切” 减少必要耗材使用,或通过增加检查检验项目 “稀释” 耗占比,并未真正触及 “医疗价值回归” 的核心。
2. 2019 年 “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以 “加法” 激活技术价值
随着改革深入,国家意识到 “单纯控费” 无法持续支撑医院高质量发展。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出台,将 “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的医疗服务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重)纳入核心考核指标,要求逐步提升至 30% 以上。
这一指标转向的核心逻辑的是 “提质”:通过鼓励医院提升诊疗技术、优化服务流程、开展高价值医疗服务(如复杂手术、特色专科诊疗),让医疗收入结构从 “依赖耗材、检查” 转向 “依靠技术、服务”。相较于 “耗占比” 的 “被动控费”,“医疗服务收入占比” 更强调 “主动创造价值”—— 引导医院将资源投入到医生技术提升、诊疗能力建设上,让 “医生的手”“护士的服务” 成为收入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这正是价值医疗的本质所在。
二、价值重构:医院管理从 “耗材导向” 到 “技术导向” 的全维度变革
政策指标的调整,必然要求医院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性重构。从 “耗占比” 到 “医疗服务收入占比” 的转变,倒逼医院在耗材管理、诊疗模式、运营分析、人员职能四个维度进行深度改革,将 “技术价值优先” 的理念贯穿于管理全流程。
1. 耗材管理:从 “被动控制” 到 “主动优化”
“耗占比” 管控阶段,医院对耗材的管理多停留在 “压缩采购量、压低价格” 的被动层面;而 “医疗服务收入占比” 导向下,耗材管理转向 “精准匹配临床需求、提升使用效率” 的主动优化,核心是让耗材 “为技术服务” 而非 “主导技术选择”。
以XX医院的实践为例,其通过三大举措实现耗材管理升级:
2. 诊疗模式:从 “耗材依赖型” 到 “技术驱动型”
“医疗服务收入占比” 的核心是 “让技术变现”,这要求医院重新设计诊疗服务体系,将资源向高技术含量、高服务价值的项目倾斜。
3. 运营分析:从 “单一指标” 到 “体系化评估”
“耗占比” 阶段,医院运营分析多聚焦 “耗材支出是否超标”;而 “医疗服务收入占比” 导向下,需要构建 “多指标联动” 的分析体系,精准衡量 “技术价值转化效率”。
医用耗材监测指标:夯实基础数据底座
通过对卫生材料收入占比(耗占比)、百元医疗收入卫生材料消耗、科室医用耗材支出占比、重点监控品种使用等 12 项指标的实时监测,全面掌握耗材 “从采购到使用” 的基础数据。例如:
临床使用评价指标:聚焦技术价值关联
从 “品种动态监测 - 点评分析 - 质量追溯 - 病历适配” 全链条,评估耗材与临床技术的匹配度:
成本效益分析指标:深挖价值转化空间
从 “试剂成本、病种 / 术式效益、采购与临床联动、收支匹配” 等维度,量化耗材成本与医疗价值的关系:
DRG 与耗材分析指标:适配支付方式改革
围绕 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支付,从 “成本控制、病种适配、检验项目、组间差异” 四个维度,分析耗材与 DRG 付费的协同性:
三.人员职能:从 “执行型” 到 “价值创造型”
指标导向的转变,最终需要人的职能转型来落地。医院管理团队从 “耗材采购执行者”“成本核算员”,转向 “技术价值挖掘者”“流程优化师”。
以XX医院为例,其耗材管理团队从改革前的 9 人精简至 4人,职能却发生根本性变化:
同时,医院建立 “技术导向” 的激励机制 —— 对开展高值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让医护人员从 “关注耗材使用量” 转向 “提升技术水平”。
四、价值落地:从 “指标达标” 到 “生态重塑” 的成效转化
从 “耗占比” 到 “医疗服务收入占比” 的管理重构,最终要实现 “医院、患者、社会” 三方共赢的价值闭环。实践表明,这一转型不仅让医院运营更健康,更让医疗价值回归本质。
1. 医院层面:从 “规模盈利” 到 “质量盈利”
上图为某医院分享的案例数据图。
以骨一科 2019 - 2021 年运营数据为例,科室收入增长与发展模式实现了从 “依赖规模与耗材” 到 “依靠技术与服务” 的关键转型,生动诠释了医院向 “质量盈利” 进阶的路径。
2019 - 2021 年,骨一科出院人数从 1267 人增长至 1560 人,呈现规模扩大态势,但出院病人次均费用从 19302.10 元降至 16979.08 元,说明收入增长并非依赖 “提价”。核心结构指标的变化更具标志性:
可见,骨一科收入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已从 “规模扩张 + 耗材依赖” 转向 “技术服务升级(如高难度手术开展) + 成本结构优化”,真正实现了 “以技术为核心、以服务为价值” 的质量型发展。
2. 患者层面:从 “高价就医” 到 “优质就医”
3. 社会层面:从 “医疗资源浪费” 到 “价值医疗普及”
五、未来展望:以 “医疗服务收入占比” 为起点,深化价值医疗体系建设
从 “耗占比” 到 “医疗服务收入占比” 的转变,只是医院价值重构的第一步。随着改革深入,未来医院管理还需在三个维度持续发力:
1. 技术价值的精细化量化
当前 “医疗服务收入占比” 仍属于宏观指标,未来需进一步细化 —— 如建立 “医生技术价值评分体系”,将手术难度、诊疗效果、患者满意度等纳入评估,让医疗服务收入与技术贡献更精准挂钩,避免 “平均主义”。
2. 信息化与智能化赋能
利用 AI 技术优化耗材使用方案(如根据患者病情自动推荐最优耗材组合),借助大数据预测医疗服务需求,让管理更精准、更高效,进一步降低 “技术价值转化” 的成本。
3. 医保支付的协同联动
推动医保支付方式与 “医疗服务收入占比” 深度协同 —— 如对高值医疗服务项目提高 DRG/DIP 支付标准,对耗材依赖型项目适当降低支付比例,形成 “医保激励技术提升” 的机制,让医院转型有更坚实的政策支撑。
结语
从 “耗占比” 到 “医疗服务收入占比” 的指标转变,本质是国家对医疗价值的重新定义:医疗的核心不是 “卖耗材”,而是 “用技术治病、用服务暖心”。对医院而言,这一转变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 通过管理重构摆脱路径依赖,激活医疗技术的核心价值,才能在改革浪潮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有价值的医疗服务,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迈向新高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