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召开医务社工专题媒体沟通会,通报了北京市开展相关工作的情况。截至目前,北京市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共101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54家,较2019年增长184%;全市共有医务社会工作者306人,其中三级医疗机构194人,较2019年增长131%。自2022年起,北京市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医务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在卫生健康领域,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帮助患者及其家属预防、缓解和解决因疾病所导致的心理和社会问题,进而提升医疗效果,促进公众健康的职业活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在不断推进和强化医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者活跃在门诊、病房、社区,链接着社会公益资源,深受公众好评。  

  但现实中,医务社会工作的价值目前尚未充分体现,其作用远未得到发挥。2022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开展医院社会工作服务的医院仅1034家,其中,独立设置医院社会工作服务部门的医院仅有394家。目前,全国共有医务社会工作者4833名,其中专职人员占18.1%。医务社会工作领域无明确准入标准和晋升通道,地区发展不平衡,人才队伍缺口大,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还待破解。  

  推进和完善医务社会工作,首先,医院和医务人员要重视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当医生有话不便直接向患者讲,或因太忙难以与患者进行深入沟通时,可以借助医务社会工作者;普及医学知识、疏导患者情绪、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等,同样要想到医务社会工作者。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对缓解医生工作压力、提高医疗效率等,都大有裨益。其次,患者及其家属用好医务社会工作者这支力量,也至关重要。患者和家属有什么不懂,只要所在病区有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找他们询问;有什么烦心事,更可主动寻求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帮助。

  医务社会工作者要想当好医务人员的助手,成为患者和家属的贴心人,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要创造机会、加强宣传,让医务人员、患者全面了解医务社会工作的作用和价值;另一方面,医务社会工作者也要充分发挥专业作用,凭借专业能力获得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在增强服务舒适性中提出,要健全医务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制度。医务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卫生健康系统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让这支队伍具有充沛的源头活水,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医学院校等相关高等院校要开设医务社工课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医疗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晋升渠道,制订清晰明确的绩效考核机制,健全医务社会工作管理制度;相关主管部门要完善医务社工职业资格制度体系……

  提供覆盖全人群、健康全过程、生命全周期的高质量卫生健康服务,不仅需要医务人员的努力,也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医务社工队伍。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患沟通、医疗救助、链接公益资源等方面的价值正在实践中被广泛证实。期待医务社工服务能够在更多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起来,这种服务模式的成熟、这支队伍的壮大,是医患双方之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