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24 年中国医疗服务满意度报告》显示,42% 的患者不满源于 “服务流程混乱”,38% 的患者因 “沟通话术不专业” 降低对医院的信任度。而建立以患者体验为核心的服务标准书,正是要解决这些 “因人而异” 的问题,让每一位患者在不同时间、不同科室,都能享受到稳定、优质的服务,这也是当前医院从 “医疗治疗” 向 “健康服务” 转型的核心需求,所以服务标准能帮助到我们什么:
1. 解决服务 “碎片化”:让流程从 “混乱” 到 “统一”
某二级医院曾出现 “患者做 CT 需跑 3 个窗口” 的问题 —— 先在门诊开单,再去缴费处缴费,最后到放射科预约,全程无引导标识,老年患者往往需要反复询问。通过服务标准书明确 “检查服务全流程规范”,例如规定 “门诊医生开单后,需同步告知患者缴费地点;缴费处工作人员需主动提醒放射科位置;放射科护士需在患者到岗后 10 分钟内完成预约登记”,将分散的服务环节串联成 “闭环”,避免患者 “跑冤枉路”。
2. 回应患者核心诉求:把 “模糊需求” 转化为 “明确标准”
患者对服务的需求往往是 “隐性” 的,比如 “希望医生多解释两句病情”“投诉后能尽快得到回复”,服务标准书就是要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可执行的条款:
例如:
①沟通标准规定 “医生向患者解释病情时,需使用‘您的肺部有小结节,目前考虑良性,建议 3 个月后复查这类通俗语言,避免‘肺内占位性病变’等专业术语堆砌,且解释时间不少于 3分钟”。
②投诉处理标准:明确 “患者投诉后,科室负责人需在 2 小时内联系患者了解情况,24 小时内给出解决方案,72 小时内跟进处理结果”,彻底解决患者 “投诉无门、反馈石沉大海” 的问题。
3. 规避服务纠纷风险:用 “标准” 划清 “责任边界”
①某医院曾因 “护士未告知患者输液后按压时间”,导致患者拔针后出血,引发纠纷。事后调查发现,护士培训时仅口头强调 “按压一会儿”,无明确时间标准。
标准书的作用就是在服务标准书中明确 “输液拔针后,护士需指导患者按压 5-8 分钟,且观察 3 分钟确认无出血后再离开”,
②以往常常对于患者只有机械式的工作流程,但在标准书中也可以体现出感情流露的一面,例如:目前我要对你进行抽血,扎针时可能会有些疼痛等等。能够体现到患者感受的语句,让患者能确实感受到关注。
服务标准书从来不是医院的 “面子工程”,而是串联患者体验、规范服务流程、塑造品牌口碑的 “核心纽带”。它以流程优化打通就医 “堵点”,用标准用语与动作消除服务 “温差”,靠增值服务点亮患者 “记忆点”,既让患者在每一次就医中感受到 “被尊重、被重视”,也为医院筑起 “低风险、高效率、好口碑” 的运营护城河。
当标准从 “纸上条款” 变为医护人员的 “肌肉记忆”,当患者的 “满意微笑” 转化为主动传播的 “口碑力量”,医院才能在医疗竞争中真正实现 “以服务赢人心,以口碑立品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