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中国创新药有一个耀眼的趋势——License-out。
靠着早期管线和前沿靶点,中国 Biotech 与跨国药企签下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大单,把新药推向全球舞台。
但这条黄金通道,可能要被卡住了。
一份正在酝酿的行政命令
据《纽约时报》披露,特朗普政府正在起草一份行政命令,核心内容包括:
1、更严格审查美国药企从中国购买实验性药物的交易;
2、限制使用中国临床试验数据;
3、对关键药物进口增加限制,甚至附加关税。
表面理由是“国家安全”。
但真实动机,可能是:切断中国创新药进入美国的通道。
谁在推动?
这背后,是一场赤裸裸的利益博弈。
一边,是特朗普身边的科技和资本大佬——彼得·泰尔、谢尔盖·布林、科赫家族。
他们担心,中国 Biotech 的崛起会挤压美国初创公司的生存空间。
另一边,是全球制药巨头——辉瑞、阿斯利康、罗氏。
过去几年,他们在中国疯狂“扫货”,以极低成本收走优质创新药资产。
这场“新政”既是政治,也是资本的游戏。
对中国创新药的冲击
如果行政命令真的落地,影响将是致命的:
1、License-out 通道受阻
过去几年,38% 的跨国大单来自中国药物。
一旦被卡,中国 Biotech 赖以生存的“出海卖药”模式,将陷入困境。
2、临床数据贬值
在中国做 I/II 期临床,本来能作为出海筹码。
未来如果 FDA 不认可,等于研发成本骤增。
3、投融资环境再承压
License-out 一直是资本市场的信心锚。
如果出海受阻,一级市场的钱会更谨慎,二级市场的估值逻辑也会重构。
长远影响:脱钩加速?
短期,这是一次重大利空。
但长期,可能会倒逼中国创新药:
1、转向欧洲、东南亚、中东等新市场;
2、推动本土大药企崛起,小 Biotech 被迫依赖国内合作伙伴;
3、加快国产化替代,倒逼产业链自主可控。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次被动的产业升级。
一个残酷现实
过去几年,中国创新药的全球化,本质是靠“卖技术、卖管线”,
而不是靠自己主导全球市场。
特朗普的新政释放的信号很明确:
靠 License-out 一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未来,中国 Biotech
要么真正打通欧美市场的临床与商业化渠道,
要么在本土市场拼出生死。
结语:
这份行政命令,未必最终落地。
但它提醒我们:全球医药的游戏规则,正在从“开放合作”走向“地缘竞争”。
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 时代的上半场已结束,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