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直属管理的44家医院2024年度决算数据近日相继公布。作为医疗体系的“国家队”,这些机构不仅包括全国知名的综合性医院,也涵盖多个关键专科领域,如肿瘤、妇产、儿科、口腔等,其运营动态已成为观察医疗资源分布与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
决算数据相比预算更能体现医院的实际运营成效。在当前多家医院竞相申报国家医学中心的背景下,收入变化折射出医疗体系发展的新动向。
第一梯队稳固,“百亿俱乐部”新增三位成员
收入前五强的医院名单与去年保持一致,依次为: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协和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在较高基数上,这些医院仍保持稳健增长,尤其是华西医院,年增长率达到两位数。
更引人注目的是,百亿收入医院的数量从9家增至12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首次跻身“百亿阵营”。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增速显著,同比提升43%,主要受益于廊坊院区全面投入运营。肿瘤专科医院的快速增长,也与疾病谱变化、新技术应用和异地医保结算推广密切相关。
图源:指南与指北
财政支持比例较低,多数医院以服务收入为主
尽管承担着公共卫生服务和医改试点任务,但这些医院的财政收入结构中,财政拨款占比普遍较低。数据显示,44家医院中,超过八成机构的财政补助占比不超过10%,近六成低于5%。两家顶尖肿瘤医院——复旦肿瘤和中山肿瘤的财政资金占比仅1%,显示其收入几乎全部来源于医疗业务。
这说明,即便作为国家队医院,也在逐渐走向依靠服务质量与效率实现自主运营的发展模式。
五家医院收入下滑,头部机构亦面临压力
在多数医院保持增长的同时,五家机构出现收入回落: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降0.03%)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下降3.87%)
山东大学齐鲁二院(下降3.68%)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下降2.25%)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下降1.69%)
尽管跌幅不大,且多与财务结算中的结余调整有关,业务收入整体平稳,但这一现象仍引起业内关注。是否意味着医疗市场的竞争压力已逐渐传导至顶级医院,值得持续观察。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卫健委直属医院的运营数据一向被视为医疗行业发展的“晴雨表”。2024年的数字表明,医疗资源进一步向头部机构集中,尤其是肿瘤等专科领域增长迅猛。
然而,五家医院出现负增长,也提示我们: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区域医疗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以往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正在面临挑战。
未来,大型公立医院必须在提升服务质量、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上找到新路径,实现真正的“提质增效”。
来源:指南与指北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