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市实现市区(县)均由一位政府领导统一分管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将推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专项改革等多项举措纳入市委“三个一批”重点改革任务。重庆市成立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8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重庆市“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专项改革工作专班,明确专班运行机制和部门分工,合力推进重大改革任务落实。


同时,重庆市制定印发《重庆市“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专项改革方案》,分年度明确改革目标,围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三医”协同数字化治理能力等7方面,制定22项改革措施并明确责任分工,提出15项主要核心绩效指标、9项重大应用场景、7项预期重大改革创新成果和10项拟出台重大政策文件,经市委书记、市长审定,并印发实施。


 系统谋划  实施数字卫生健康改革 


建设全市统一的“数字健康大脑”。卫生健康专网覆盖全市所有7922家医疗机构。在全国率先发布省级《卫生健康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地方标准,形成7200余个数据项,归集数据总量301.5亿条。


以“医检互认”应用推进数字医学影像服务改革。全面实现市、区()、乡(镇街)三级医疗机构的数字医学影像检查结果数据汇聚和互通共享,在全市范围内100%接入,并逐步推向川、贵、陕等周边省份毗邻地市,形成环渝数字医学影像“互认圈”。2024年上半年,医学影像胶片替代率超过80%,调阅查询量达595.9万人次,互认量达24.1万人次,节约检查费用1.01亿元,真正实现医学影像“一次检查、终身可查,一地检查、全市互认”。


建设完善“一人一码一档”电子健康档案。按照“一人一档一属地”原则,构建档案新建、转建、更新、异地服务的管理规则和系统建设。归集居民公共卫生服务,门诊和住院产生的诊断、检查、检验、处方、手术等全生命周期健康记录。


“融跨协同”理念下多个应用取得形成实效。建成“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应用,新生儿家庭所需出生医学证明、生育服务登记、户口登记、社会保障卡申领等9个事项全程一次网办,群众总跑动次数从7次压减到0次,办理时长从整体约80天压减到5天,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建成“疫智防控”应用平台,推进跨部门实时联动、分工协作、智能辅助的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处置。


 “软”“硬”兼施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建立基层医疗卫生发展“资金池”。创新基层发展筹资模式,按一定比例提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区县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收入和财政投入部分资金,根据众筹原理形成发展“资金池”。截至2024年上半年,“资金池”累计筹资25.38余亿元,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建或改建房屋18.47万平方米,购置医用设施设备451(),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全面推开“县聘乡用”改革。建立骨干医师下基层机制,变更绩效工资发放渠道,给予下基层员工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方面的优先政策。通过“资金池”,分担派出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支出,解决派出医院不愿派人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愿接人等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区县级专家的诊疗服务。


建设县域远程诊疗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四大远程诊断中心区县全覆盖,“乡镇检查、区县诊断、乡镇治疗”的诊疗模式初步形成。


 协同治理  降低群众就医负担 


推进药品耗材集采“扩围提质”。加大力度组织和参加省级集中带量采购,增加集采药品耗材品种数量,开展挂网价格治理。


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降低大型设备检查等项目价格,提升急诊、护理、重症监护、手术等体现医护人员价值的项目价格。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动态调整创新药械所涉DRG病种分组支付标准,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持政策。


相较于2019年,重庆市基层诊疗量占比从50.4%提升至56.3%,乡村地区患者第一次就诊到基层机构占比从70.1提升至78.9%,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年均增幅分别为3.2%2.1%,婴儿死亡率从3.37‰下降至2.01‰,孕产妇死亡率从10.70/10万下降至6.84/10万,均为历史最优水平。


 推荐意见——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 张维斌

协同治理要从群众需求出发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问题为牵引,在数字赋能“三医”协同推进机制中作出积极探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靠近老百姓,智慧健康便民惠民服务能力快速增长,群众就医成本得到合理控制,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重庆“三医”协同改革紧扣数字时代脉搏,创新性、可操作性强。


“三医”协同高位推动更务实。市区(县)由一位政府领导统一分管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确保政策的连贯性与协同性。成立专项改革工作专班,明确运行机制和部门分工,将“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专项改革纳入市委“三个一批” 重点改革任务,配套量化绩效考核、重大应用、重大创新成果、重大政策四张清单,“重庆改革在线”数字应用实时动态监测改革进展。


重庆市以“智”提“质”精准开展便民服务。建设全市统一的“数字健康大脑”和卫生健康云专区,实现公立医院全覆盖,发布省级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地方标准,为医疗服务及监管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医检互认”应用推动了数字医学影像服务改革,不仅节省了检查费用,还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真正实现了医学影像的便捷查询与互认。


多措并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重庆市建立基层医疗卫生发展 “资金池”,创新筹资模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全面推开 “县聘乡用” 改革,让区县级专家下沉到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通过建设县域远程诊疗中心,实现了上下级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初步形成了“乡镇检查、区县诊断、乡镇治疗”的诊疗模式。


“药价保”集成改革减轻患者就医负担。组织和参加省级集中带量采购,增加集采药品耗材品种数量,开展挂网价格治理。降低大型设备检查等项目价格,提升急诊、护理、重症监护、手术等体现医护人员价值的项目价格。动态调整创新药械所涉DRG病种分组支付标准,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持政策,将中医优势病种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市集采品种数量达690种,累计降低群众看病就医费用超68亿元,实行DRG付费的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用下降5.7%、患者自负费用下降4.2%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
内容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