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今天,不少县级医院的院长们碰面聊的不再是“今年引进几台新设备”,而是“这个月工资能不能按时发”。没人想到,曾经承担县域医疗重任的县级医院,如今首先要面对的不是发展快慢,而是能不能活下去。

“以前住院部天天满床,现在空了快一半。”一位县级医院医生的话道出实情。随着交通越来越方便,县城患者哪怕是感冒发烧,都愿意花两小时车程去市里医院--觉得“大医院更靠谱”。

数据显示,2025年县域内患者外流率比五年前涨了近30%,直接导致县级医院门诊量、住院量双下滑,收入跟着缩水。更难的是成本压顶:医护人员工资要发、设备维护要花钱、药品耗材成本在涨,可医保支付标准又卡得严。不少县级医院一年下来,除去开支所剩无几,连基本运转都得靠财政补贴“输血”。

图片

根源在哪?三重压力挤窄生存空间

• 人才留不住:市里医院年薪比县里高5-8万,年轻医生宁愿去大城市规培打杂,也不愿回县城。县级医院能挑大梁的医生多是50岁以上,断层问题越来越明显。

• 信任度不足:虽然国家一直在推“分级诊疗”,鼓励小病在基层看,但患者心里总打鼓:“县医院能做精准检查吗?手术水平过关吗?”这种顾虑直接把人推向大医院。

• 政策衔接难:国家要求县级医院承担公共卫生服务(比如慢性病管理、体检),这些工作投入大、收费低,可配套补贴往往不到位,成了医院的“额外负担”。

国家早就看到了问题,2025年新出台的《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方案》里明确:

• 加大对县级医院的设备更新补贴,重点支持CT、超声等基础设备升级;

• 要求三甲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派专家定期坐诊、带教;

• 提高基层医保报销比例,让患者在县医院看病更划算。对医院来说,也得主动求变:有的县医院搞“特色专科”,比如骨科、妇产科,靠口碑留住患者;有的和乡镇卫生院联动,搞“双向转诊”,把小病患者“接过来”,大病患者“送上去”。

县级医院活下来,受益的是全县老百姓--不用跑远路、花高价看病。

来源:网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