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医保局陆续印发护理、康复、综合诊查等一系列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通过规范整合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使价格项目更加贴近临床诊疗实际,在不同场景、不同角度明确价格政策导向,更好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让患者付费更明白。过去的价格项目比较贴近操作步骤,存在把完整的医疗服务拆分成过多过细的收费项目的问题。比如种植牙的收费会拆分成手术方案、备洞、种植体植入、牙冠安装、术后复查等多项,收费单上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更让患者看的一头雾水。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在规范统一价格项目时始终坚持以服务产出为导向,厘清价格项目与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医疗机构成本要素、不同应用场景加收标准等的政策边界,尽可能让价格项目服务产出、价格构成中体现手术治疗的完整过程,让患者清清楚楚付费,提升患者就医体验。长期以来,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各省属地管理,一些地方项目按操作流程拆分立项,与技术细节紧密绑定,临床上稍稍改变操作的部位、步骤、方法,就可能找不到对应的价格项目。在实际计价收费过程中,医务人员需逐条对照项目内涵,事务性负担比较重,容易出现窜码套码收费的情况。立项指南对存量价格项目进行系统性重塑,无论是项目名称、服务产出、价格构成,还是加收项、扩展项都更加清晰、更好准确,在临床计费中更好执行。各地对接落地后,医疗机构可依据本地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和价格水平,合法合规收费,能够让医院收费更清楚。立项指南在规范统一现行价格项目的同时,充分考虑临床实际情况,对技术劳务价值高、风险程度大的复杂情况和复杂操作,进行单独立项或加收项,体现技术难度差异。以“剖宫产手术”为例,过去无论常规、复杂,都是统一标准统一定价,难以体现剖宫产时由于产妇和胎儿情况不同,带来的手术难度、风险、时长差异。例如,当产妇出现前置胎盘时,术中出现大出血的概率更高,严重者甚至可能需要切除子宫。因此,在产科立项指南中,单独设立“剖宫产(复杂)”价格项目,明确复杂具体指: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凝血功能异常、瘢痕子宫、胎儿横位等显著增加剖宫产实施难度及风险的情况,地方医保部门在定价时价格水平可以适当高于“剖宫产(常规)”。立项指南的发布,获得了产科临床医务人员的充分认可。再如,在麻醉类立项指南中,根据不同风险程度和技术难度,从原本的全身麻醉项目中,选取4个项目,单独设立“无插管全麻”“全身麻醉”“支气管麻醉”“深低温停循环麻醉”,充分体现不同情形下技术劳务价值的差异。以康复类立项指南为例,康复治疗的一个特点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医务人员随时确定和调整康复训练时长。而过去各地康复训练项目大多是按“次”计价,这意味着治疗“10分钟”和“30分钟”的收费可能是一样的,容易忽视了医务人员劳务付出的差异,有时患者也不理解而引发纠纷。立项指南充分考虑康复治疗的特点,将所有康复训练项目的计价单位调整为“半小时”,并设立了“每增加10分钟”的加收政策,充分体现了对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和付出的尊重。同时,立项指南还要求设置每日费用封顶线,标准由各地根据平均治疗时长计算,避免医院为了增加收费过度延长治疗时间。中医针灸治疗的“计价单位”也是较为特别的一类,以往多数地区实行的中医针法按“穴位”计费,此次中医针法类立项指南调整为按“次”计费,既避免了让医生成为“会计”,从根本上纠治为多收费“凑针数”的乱象,也能鼓励医生坚持临床价值导向,通过辨证选穴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生的每一次诊断、每一次治疗,背后都凝聚着长时间的学习、实践和经验积累。比如中医针法等由医生独立开展的诊疗服务,其治疗效果与医生的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和操作手法等有着直接关系。国家医保局在立项指南编制过程中,除对门诊诊查费、住院诊查费等诊查类项目按医师级别设立加收项外,还吸收地方实践经验,创新价格管理模式,对部分手法要求较高的针法项目实行按医生技术等级差别定价,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在主项目基础上加收一定比例费用,使医疗服务收费更加直观地反映医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医生通过提高技术水平获得增量性收入。立项指南明确一系列技术劳务价值支持政策的同时,国家医保局从小切口入手,先后两批对量大价高的检验项目开展价格规范治理,为上调技术劳务类项目腾出费用空间,指导各地按一定比例用于优化调整护理、门诊、手术等项目价格,逐步推动提高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探索医疗服务价格增量向医务人员薪酬传导的利益机制,推动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医疗机构支出比重,让医务人员共享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治理政策红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