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经济学、分级诊疗、家庭医生、基层医疗、三明医改、循证医学……近日,“医学界”对话百川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小川,作为科技领域知名人士,上述词汇被他反复提及。



对话王小川

医生数量不足医疗可及性问题依旧是痛点


医学界:您认为,中国医疗存在哪些痛点难点?


王小川:医生是知识密度最高,也是最短缺的职业,与教师等很多职业相比,医生的对和错都有清楚的标准。医生数量不足,医疗可及性问题依旧是中国医疗的痛点。


医疗需求最旺盛,最短缺的是全科、儿科等领域,这也是最薄弱的地方。实现高质量分级诊疗很难,但这是必须要实现的事情。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疗改革方向没有改变。


传统互联网思路做医疗为什么是错的?


医学界:近10年,“互联网+医疗”项目层出不穷,您如何看待?
 

王小川:互联网是得用户得天下,是需求侧改革,抓住需求就行。


  • 在医疗界叫得医生则得天下。

  • 医疗是以医生为中心,一个是以用户为中心,这是不同的结构。

  • 医疗其实是供给问题,它不是一个需求导向,因此以互联网的思路做医疗是做不对的,医疗的问题是供给不足,不是一个产品定义和市场创新的问题。


医疗创新突破的门槛很高,小创新靠大厂,大创新靠小厂,为创新决策、买单并不是那么容易。


大模型最终是促进医学发展


医学界:百川智能医疗路线图最后是促医学,这个如何理解?
 

王小川:高质量医学论文应是建立在足够数据之上,如果不是建立在足够高质量多样本数据之上,就无法做精准医疗。


现实中,医生对数据记录规范性和有效性都不够,AI医生是能把数据很好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促进医学发展。


医学界:不少医疗创新公司,认为重症医疗服务才是中国医疗的刚需和难点,如何看待?
 

王小川:重症可能是很好的商业模式。我认为,医疗最大的两个迫切现实问题是缺医生和标准数据不足,大家角度不一样。

我的逻辑是要促进医生更多,科研更发达,大家在里面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


医学大模型依旧要坚持循证医学


医学界:世界卫生组织曾在去年公开呼吁谨慎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大型语言模型工具。您如何看待世界卫生组织的呼吁?
 

王小川:医疗是一个保守严肃的事,在不确定面前,证据等级在医学领域比其他行业都会更加严谨。要把大模型放到循证医学框架,做大量实验和验证。


不是往高精尖上走,往基层走


医学界: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医学领域的探索也有很多,比如IBM的“沃森”,您认为,当下的医学人工智能与过去有何不同?
 
王小川:在IBM做沃森智能肿瘤会诊系统时代里,机器看不懂语言,它只能做一些数据处理,没有语言就没有知识。


今天的人工智能有知识、能思考、能沟通、能调用工具。


沃森一个技术没到位,另外一个是在能力方面去跟顶级医生角力。不要拿医学人工智能去搞高精尖,往基层走路更好。


医学界:创新药品研发很多是失败的,您如何看待医疗领域创新项目风险问题?
 
王小川:制药解决的是严肃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没有找到答案最终只能失败。医学大模型是技术问题,能造出一个医生来,这件事我们心里是有底。


制药为什么一定要巨头做,它对风险的承担能力足够高。但对我们而言,创新是范式性的创新,它还不是一个科学层面创新,反而更适合创业公司来进行。


大模型助力医疗资源普惠具备了可行性


医学界:颠覆医疗、取代医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就有的口号,但是相关技术和产品的表现却差强人意,这也让医疗行业人士给医疗大模型的价值打了个问号。用人工智能“造医生”可行吗?生产出来的医生是什么质量?
 

王小川:在技术层面,百川智能通用医疗增强大模型的诊疗能力经三甲医院专家对比评测已经达到人类三甲医院的住院医师水平,使用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目测试准确率超过94%,全科医学知识能力世界第一。


2018年,我就曾预言过人工智能的未来,当机器掌握语言,强人工智能就到来了。


大模型作为新一代革命性AI技术,让打造AI医生弥补医疗资源缺口,助力医疗资源普惠具备了可行性。


以语言为核心的模型,具备医生所应具备的共情、逻辑、推理、沟通能力,科技界普遍认为医疗和物理是人工智能的重要使用领域。


不要被上一代技术误导。现在是AI新范式,以前叫互联网时代,现在叫智能时代,不要把它搞混。


“国家队”与“独角兽”

深度合作儿科大模型


8月28日,百川智能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探索儿童医学大模型与健康医疗创新应用。


百川智能是大模型领域独角兽企业,7月份已完成50亿元规模的A轮融资。


与常见互联网企业与医院合作项目不同,这次双方合作主要围绕在医生资源和能力扩容提升上,从合作深度、项目难度、目标设置上来看都是公立医疗机构与企业合作的突破。


据王小川介绍,按照目前大模型能力估算,计划在3年内打造出具有三甲医院主治医师水平的AI儿科医生,相当于新增100万儿科主治医师,覆盖全国乡一级的诊所。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百川智能、北京儿童医院计划共同推出“一大四小”5款人工智能智慧儿童健康服务产品。


“一大”指一个儿童健康大模型,这是业内首个专门针对儿童健康的大模型,具备通过儿科执业医师考试、中高级职称考试能力。


“四小”分别指满足家庭场景需求的“儿童健康数字顾问”,赋能基层普通医生的“数字儿科医生”,助力儿科专家的“儿童医学专家临床科研助理”,强化儿科质控的“儿童慢病全链条管理机器人”。


“百川智能是最合适的合作伙伴,我们在医疗大模型领域不论是技术、资金的投入度都是最高的。”王小川认为,百川智能与北京儿童医院的合作是行业“里程碑”事件。


“造医生是一个很清楚的结果和产品,以前我们叫需求侧改革,这是供给侧改革,互联网是匹配逻辑,这次直接是生产力提升,以前是改生产关系,逻辑不一样,这是新的东西。”


医学人工智

不能绕着医疗真问题、难题走


王小川认为,医学人工智能大模型等以技术驱动医疗的项目,都应立足医疗存在的不足。


2018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王小川就曾在两会提案中建议国家能够构建新型医联体,希望国家能够采取“核心医院+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数字家庭医生”的三级供给模式,以大医院为核心、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中心、数字家庭医生为入口,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打通医疗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基层医疗服务量是海量,不解决医生人力资源问题,依靠人工智能产品提升工作效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期关注基层医疗的王小川将目光放到了医生培养上。


造医生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以基层医疗服务场景需求为导向,聚焦全科、老人和儿童等特定人群。


“第一步把全科医生造出来,不是去做疑难杂症,不是去攻克癌症肿瘤,先让患者就医咨询更加方便,使医疗的可及性和及时性得到提升。科学合理的就医决策和建议空白造成了医疗资源和患者时间的巨大浪费。”王小川认为,有了AI医生之后,大量的问诊需求就可以在居家、社区等场景解决,复杂的病症再到医院,实际上就实现了分级诊疗,改变现有的医院为主的诊疗路径。


“当你有完整的链路后,就能把随访做起来,从而获得整个疾病全生命周期甚至全病种的数据,进而形成新的医学研究范式,达到促医学的目标。”


百川智能认为医疗是“大模型皇冠上的明珠”,在成立之初就将AI医疗作为公司的愿景之一。


作为唯一将医疗作为发展重心的大模型独角兽,百川智能在医疗方面将会按照“造医生、改路径、促医学”的路线图走下去。


王小川一直很关注医疗项目,曾投资“医疗AI第一股”鹰瞳科技、小鹿中医、春雨医生等多个医疗健康项目。


2021年,他在写给搜狗的告别信中写道:往后二十年,若能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尽一份力,为大众健康做出一点贡献,生命也就更有意义了。


王小川说:“从2000年开始,我对生命的数学模型是什么一直很好奇,一路过来,其实核心就是对生命本身好奇,这是我毕生想做的事儿。”

来源:医学界智库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