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二级医疗机构的生存现状、问题与转型路径探究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1.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二、二级医疗机构生存现状

2.1整体运营状况

2.2服务能力与水平

三、二级医疗机构面临问题

3.1外部竞争压力

3.2医保政策影响

3.3内部管理困境

四、二级医疗机构转型路径

4.1向康复医院转型案例分析

4.2强化专科建设案例分析

4.3医养结合模式探索案例分析

五、结论与展望

5.1研究结论总结

5.2未来发展展望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在我国医疗体系中,二级医疗机构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作为地区性医院,病床数通常在 101500张之间,不仅能够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还承担着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在当地医疗体系里,二级医疗机构是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和较疑难病症诊治以及急危重症抢救的关键力量,同时也接收一级医疗机构的转诊,对保障民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完善医疗服务网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当前二级医疗机构面临着诸多挑战。从诊疗人次来看,近年来出现了下滑趋势,例如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20231-8月,全国诊疗人次在三级医院和一级医院分别增长了8.7%9.0%,但二级医院却下降了7.6%,并且这并非首次出现负增长,其入院人次数等指标在近几年的恢复情况也不容乐观,病床使用率相较于以往也处于较低水平。在运营方面,部分二级公立医院出现亏损情况,同时还面临着内部管理能力不足、人才结构有待优化、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开展本次研究旨在全面深入地剖析我国二级医疗机构的生存现状,梳理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而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转型路径,为二级医疗机构更好地适应医疗行业发展趋势、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助力其在我国医疗体系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1.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为确保本次研究的科学性、全面性以及可靠性,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并整合多渠道的数据来源。

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与二级医疗机构相关的政策文件、学术论文、行业报告等资料,系统梳理了有关二级医疗机构在功能定位、运营管理、服务质量、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理论和观点,为后续深入分析其现状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案例分析法,选取了多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二级医疗机构转型成功或面临困境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如上海市杨浦区老年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的案例、禅城区人民医院致力于升级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案例等,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影响转型的关键因素,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借鉴意义的规律。

三是数据分析方法,收集了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各地卫生健康部门以及相关统计机构发布的关于二级医疗机构的各类数据,涵盖诊疗人次、病床使用率、收支结构、人员结构、专科能力等多个维度,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对比和分析,直观呈现二级医疗机构的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发现问题和提出针对性建议提供数据支撑。

数据来源方面,主要包括官方渠道发布的统计数据,如《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等报告中的数据;同时,也参考了各医院官网公布的运营信息、新闻媒体报道的行业动态及案例,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在专业研究中所使用和整理的数据等。综合利用这些丰富的数据资源,力求从多角度全面展现我国二级医疗机构的真实面貌,保障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二级医疗机构生存现状

2.1整体运营状况

2.1.1诊疗人次与入院人次变化趋势

近年来,我国二级医疗机构在诊疗人次与入院人次方面呈现出下滑的态势。以 20231-8月为例,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全国诊疗人次在三级医院和一级医院分别增长了8.7%9.0%,但二级医院却下降了7.6%,并且这并非首次出现负增长,其入院人次数等指标在近几年的恢复情况也不容乐观。对比不同层级医院的发展情况,可以明显看出二级医院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头部的三级医院凭借其强大的医疗资源、技术实力以及品牌影响力吸引了大量患者,尤其是对于疑难复杂病症的诊疗,患者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三级医院;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则凭借便捷性以及在常见疾病诊治、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的优势,满足了周边居民日常就医需求。夹在中间的二级医院,既缺乏三级医院的权威性,又没有基层医疗机构的地缘优势,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吸引力,诊疗人次不断下滑,陷入较为艰难的发展局面。

2.1.2机构数量与床位数量增长态势

尽管二级医疗机构的机构数量以及床位数量整体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结合入院人次下降的情况来看,却暴露出了资源闲置的问题。从医疗机构数量的增长情况分析,二级医院的增长速度和三级医院相差不大;然而在床位数量方面,二级医院已明显落后于三级医院的床位扩张速度,正趋于平稳增长态势。例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的二级医院病床使用率仅有67.7%,远低于2017年的84.0%,更难回到曾经高于90%黄金时代。这意味着,虽然床位数量在增加,但实际利用效率却不高,不少新增床位处于空置状态,原有床位也难以实现高效率的利用,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进一步加重了二级医疗机构运营的压力和负担。

2.2服务能力与水平

2.2.1医疗技术与设备配置情况

在医疗技术与设备配置方面,二级医疗机构整体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与三级医院相比,其在先进医疗技术的掌握以及高端医疗设备的配置上存在一定差距。三级医院往往能够投入大量资金引进最新的诊疗技术、开展前沿的科研项目,并且配备如高端的影像诊断设备(如 PET-CT3.0T磁共振等)、先进的手术机器人等,在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更具优势。而二级医疗机构虽然能够满足常见疾病的诊治以及一些一般性的手术需求,但在面对较为疑难复杂的病症时,技术和设备的局限性就会凸显出来。例如在部分地区,一些二级医院的医疗设备更新滞后,仍然使用着较为陈旧的检查设备,导致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受到影响。不过,在区域内,二级医疗机构相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言,又承担着一定的区域医疗中心的作用,其技术和设备水平还是要高于基层,能够为基层转诊的患者提供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2.2.2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人才队伍建设一直是二级医疗机构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二级医疗机构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都遭遇诸多困境。从人才引入来看,相较于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对于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很难吸引到顶尖医学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以及在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在人才培养方面,由于受到资源、平台等限制,提供给医护人员外出进修、参与高水平学术交流以及科研项目的机会相对较少,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部分二级医院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占比远低于三级医院,而且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一些业务骨干,因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更高的待遇等原因流向三级医院或者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机构,人才短缺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二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导致一些专科建设难以有效开展,限制了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

三、二级医疗机构面临问题

3.1外部竞争压力

3.1.1与三级医院的竞争态势

在与三级医院的竞争中,二级医疗机构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从病源方面来看,患者对于疑难复杂病症的诊疗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三级医院,因为三级医院凭借强大的医疗资源、顶尖的医疗技术以及深厚的学术科研底蕴,在处理这类病症上更具权威性和成功率。例如,一些需要进行高难度手术或者患有罕见病的患者,大都会直接前往三级医院就诊。而二级医疗机构在面对此类病情过于复杂的病人时,通常也会选择将其转诊至上一级医院,这使得自身能够收治的病源进一步受限。

在技术层面,三级医院能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引进最新的诊疗技术、开展前沿的科研项目,像配备高端的影像诊断设备(如 PET-CT3.0T磁共振等)、先进的手术机器人等,这让其在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优势显著。相比之下,二级医疗机构虽能满足常见疾病的诊治以及一般性手术需求,但在应对疑难复杂病症时,技术的局限性就凸显出来了。

品牌影响力上,三级医院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在民众心中树立了较高的权威性和认可度,很多患者潜意识里认为大医院的医疗水平更高、更可靠。这种就医选择倾向使得二级医院的病源不断被三级医院挤压,尤其在大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大城市的二级医院患者流失严重,生存空间受到较大程度的压缩。

3.1.2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竞争态势

基层医疗机构在基础医疗服务市场也给二级医院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基层医疗机构最大的优势在于便捷性和低成本,它们贴近居民生活区域,方便居民日常就医,对于常见小病的诊疗,居民更愿意选择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如感冒、发烧、轻微擦伤等病症,去基层医疗机构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费用相对较低。

而二级医疗机构虽然技术和设备水平整体上要高于基层,但在提供基础医疗服务时,由于运营成本等因素,收费相对会高一些,且地理位置可能不如基层医疗机构那样方便周边居民随时就诊。例如,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为居民提供基本的体检、常见疾病的初步诊断和简单治疗,并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等,满足了大部分居民日常的基本医疗需求,这就使得二级医院在常见小病诊疗这块市场份额被分流,在基础医疗服务领域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

3.2医保政策影响

3.2.1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带来的挑战

随着医保支付方式的变革,特别是按病种付费等模式的推行,二级医院面临着较大的控费压力,对其运营产生了诸多影响。按病种付费意味着每个病种都有相应的费用标准,医院需要在这个限定的费用范围内完成对患者的治疗,这要求医院对诊疗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控制成本,避免超支。

然而,对于二级医院来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困难。一方面,部分手术项目由于病种复杂程度、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按照病种付费标准执行后,医院可能出现亏损情况。例如一些病情较为复杂的病种,虽然被归为同一类别,但实际治疗中可能需要使用更多的药品、进行更复杂的检查或者延长住院时间等,导致费用超出标准额度。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支付方式改革,医院需要调整内部管理流程、优化诊疗方案、加强成本核算等,但这些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协调和推进,对医院的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也是一大挑战。

3.2.2医保报销比例差异的影响

医保报销比例在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间存在差异,这对患者流向有着直接的影响,也给二级医院带来了收支平衡的难题。通常情况下,基层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高于二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又高于三级医疗机构。以江西为例,居民医保的住院待遇政策中,城乡居民在一级医疗机构或是社区医疗机构就医治疗,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为 90%;二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为80%;三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为60%

这种报销比例的差异使得一些患者在选择就医时,出于经济考虑,更倾向于去报销比例高的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小病,而对于大病,又往往会选择医疗技术更雄厚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对于二级医院而言,病源受到影响的同时,收入也相应减少,但医院的运营成本依然存在,如人员工资、设备维护、药品采购等,这就导致其在医保政策下收支平衡难度加大,需要不断探索合理的运营模式来应对这一挑战。

3.3内部管理困境

3.3.1医院管理体制与运营效率

二级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影响了运营效率的提升。在决策机制方面,部分医院不够灵活,存在决策流程繁琐、层级过多的问题,导致一些重要决策难以快速有效地做出,错失发展机遇。例如在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或者开展新业务时,需要经过多个部门和层级的审批,过程冗长,等到最终获批,可能已经落后于市场需求或者同行发展步伐。

部门协调不畅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医院内部各个科室、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容易出现工作衔接不上、互相推诿责任等情况。以患者的就医流程为例,从挂号、检查、诊断到治疗、住院等环节,涉及多个部门,如果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好,就可能出现患者长时间等待检查结果、重复检查、住院安排不合理等现象,不仅降低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也浪费了医院的资源,使得整体运营效率低下。

3.3.2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问题

当前,不少二级医疗机构面临着成本控制不力、财务风险增加等问题,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在成本控制方面,部分医院缺乏精细化的成本管理意识和手段,对于药品、耗材的采购管理不够科学,存在库存积压、采购成本过高的情况;人力成本也居高不下,岗位设置不合理,人员冗余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一些医院没有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合理配置医护人员,导致部分科室人员闲置,而另一些科室又人手不足,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增加了人力成本支出。

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部分二级医院负债较高,成本增速快,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一方面,医院为了提升硬件设施、引进先进设备等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可能导致负债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医疗市场竞争加剧、运营成本上升,如果医院在收入增长方面未能同步跟上,就容易陷入财务困境,资金周转困难,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营和未来发展规划,如无法及时更新设备、开展人才培养等工作。

四、二级医疗机构转型路径

4.1向康复医院转型案例分析

4.1.1上海市杨浦区老年医院转型案例

上海市杨浦区老年医院转型为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是卫生部新版康复医院标准颁布后,全国范围内由二级医院整体转型的第一家康复医院。

学科调整:结合上海多发的疾病谱,定位脑卒中为主的神经康复、心肺康复以及骨关节康复等学科。

人才转型:对医护进行转岗,分批参加专业培训和进修学习,其康复医师绝大多数从内科等专业转型而来;同时引进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专业康复治疗师,并加强骨干人才的强化培训,聘请国内外专家到院培训。

设备更新:医院在转型过程中,可能根据康复业务的需要,对原有设备进行了调整和更新,以满足康复治疗的需求。

转型后的成效显著,以康复治疗床位为例,目前有 454张,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依然供不应求,一般病人入院等待时间至少要2周。康复业务收入也呈现增长趋势,这体现了转型在业务拓展和经济收益上的积极影响。同时,该医院的康复团队由专科医师作为带头人,配备康复师、治疗师、临床护理、心理营养等多学科人员,形成了一个协同工作的团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提高了康复治疗的效果和质量。

4.1.2转型康复医院的条件与挑战

所需条件

专业基础:二级医疗机构在转型康复医院时,需要有一定的医疗专业基础。例如,在常见疾病诊治和一般性手术方面的经验和技术能力,可为康复治疗提供前期的医疗支持和保障。像上海市杨浦区老年医院在转型前作为综合性二级医院,具备了基本的医疗专业能力,为转型后的康复业务开展奠定了基础。

场地设施:需要有足够的场地来设置康复治疗区域,包括康复训练室、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等不同功能的区域。同时,场地的布局要合理,以方便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活动。

资金投入:转型过程中需要资金用于设备更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场地改造等方面。例如,康复设备的购置需要大量资金,像高端的康复训练器材、理疗设备等。

面临挑战

市场竞争:康复医疗市场逐渐受到关注,竞争也日益激烈。一方面,与其他康复医院或机构竞争患者资源;另一方面,一些大型综合医院也在不断加强康复科的建设,二级医疗机构转型的康复医院在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实力上可能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人才短缺:康复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如上海地区,尽管有上海健康医学院等培养康复治疗学人才,但目前从事康复服务的队伍与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缺口,这对转型后的康复医院业务开展造成一定限制。

4.2强化专科建设案例分析

4.2.1某二级医院专科发展成功案例

以泗泾医院为例,在专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人才引进:引进市级优质资源,如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康复科专家入驻,与骨科联手开展骨科运动康复一体化等日常诊疗服务。

技术创新:医院特色专科建设卓有成效,以骨科为例,2017 - 2019年共开展创伤修复、皮瓣修复等手术1000余例,2020年还获颁了《一种用于四肢骨折的导航锁定钢板及其附件》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品牌打造:通过一系列专科建设举措,提升了医院的品牌影响力。例如,康复科启用后,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患者前来就诊,其特色专科门诊量呈现增长趋势。

专科发展对医院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明显。不仅提高了医院在区域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为医院带来了更多的患者资源和业务收入,促进了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

4.2.2专科建设的策略与方向

确定专科方向:依据区域需求和医院自身资源来确定专科建设方向。例如,根据当地居民的疾病谱和医疗需求,结合医院现有的人才、设备等资源,选择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的专科领域进行重点建设。

加强合作:加强与上级医院的合作,通过医联体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帮扶和人才培养。例如,泗泾医院与上海九院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将泗泾医院建设成为九院松江分院,全面提升泗泾医院的医教研发展。同时,还可以邀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来院指导和授课,提高医院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引用专家观点说明专科建设重点应放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服务质量等方面。只有不断提升专科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立足。

4.3医养结合模式探索案例分析

4.3.1重庆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模式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将医疗、护理、养老、康复融为一体,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以及相关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

运营机制:设有养老区、慢病区等区域,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失能程度安排入住不同区域,并设有循环转区机制,老人生病时可立即转到慢病区,病情加重可通过绿色通道转往医院本部,病情稳定后再转回慢病区。

服务内容:包括老年人住养、生活护理、康复、托管服务等。同时,医护团队以医康养为专业方向,围绕安全、质量、服务的宗旨,为老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人性化的优质服务。

该模式在满足老年群体需求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如为老人提供了便捷的医疗和养老服务,解决了老人养老过程中的医疗问题,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医保报销方面存在困难,由于未被纳入医疗机构范畴,老人在护养中心接受的护理、康复、医疗等服务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这可能影响部分老人的选择。

4.3.2医养结合模式的实施难点与对策

实施难点

政策:医保政策瓶颈是医养结合模式面临的主要政策难点。目前,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处于医院和普通养老院之间的模糊地带,未被纳入医疗机构范畴,导致服务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影响了其发展。

资金:医养结合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场地建设、设备购置、人员招聘和培训等方面。例如,养老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需要资金,医疗设备的配备也需要资金支持。

人才:需要既懂医疗又懂养老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但这类人才相对短缺。例如,既具备医疗护理技能,又了解老年人心理和生活需求的医护人员数量不足。

对策建议

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强对医养结合模式的支持,包括完善医保政策,将符合标准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报销范畴;给予资金扶持,如财政补助、税收优惠等;加强政策引导,规范医养结合机构的发展。

社会资本参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养结合模式的建设和运营,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增加资金投入,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

人才培养:加强医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既懂医疗又懂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同时,对现有医护人员和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结合实际案例,如重庆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断完善服务,深化医养结合特色养老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成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

五、结论与展望

5.1研究结论总结

通过对我国二级医疗机构的全面剖析,可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在生存现状方面,其整体运营状况面临挑战,诊疗人次与入院人次呈下滑态势,尽管机构数量和床位数量有所增长,但存在资源闲置问题;服务能力上,相较于三级医院在医疗技术、设备配置及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差距,不过较基层医疗机构仍有一定优势。

面临的问题涵盖外部竞争、医保政策及内部管理等多个维度。外部竞争中,与三级医院相比缺乏权威性和高端医疗资源,同基层医疗机构竞争时又缺少地缘与成本优势;医保政策方面,支付方式改革带来控费压力,报销比例差异影响病源和收支平衡;内部管理存在体制弊端致运营效率低,以及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不善等情况。

针对这些现状与问题,二级医疗机构探索出了多种转型路径。向康复医院转型需具备专业基础、场地设施及资金投入等条件,同时要应对市场竞争和人才短缺等挑战;强化专科建设要依据区域需求和自身资源确定方向,并加强合作,注重提升医疗技术、人才队伍及服务质量;医养结合模式则要克服政策、资金、人才等难点,通过政府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和人才培养等对策加以推进。总之,二级医疗机构转型极具必要性与紧迫性,各转型模式的关键要点需依据实际情况把握,以更好适应医疗行业发展趋势。

5.2未来发展展望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二级医疗机构在未来有着诸多发展机遇与挑战。在政策支持层面,国家和地方多次发文鼓励二级医疗机构进行转型,如向康复医院、护理院等方向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医疗需求,未来有望出台更多细化政策,从资金补贴、医保支付、人才培养等方面助力其转型。例如,对转型医养结合的机构完善医保报销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等。

在市场竞争方面,随着医疗市场不断发展,二级医疗机构需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差异化优势。若强化专科建设,可在区域内形成特色专科品牌,吸引更多患者;若转型医养结合,能抓住老龄人口增多带来的市场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无论是综合医院还是专科医院,都在争夺医疗资源和病源,二级医疗机构必须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技术水平和运营效率。

服务创新上,要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医疗、在线诊疗咨询等服务,打破地域限制,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还可探索个性化医疗,依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精准治疗方案。

点赞(1)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