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务人员而言,“绩效收入” 是贯穿职业发展的核心关切点,其动态始终是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9 月初,作为健康领域的权威官方媒体,《健康报》聚焦三明医改深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刊发了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杨燕绥与上海交通大学宋琦共同撰写的《三明医改 “调价” 远期影响几何》一文,深入探讨医改 “调价” 举措的远期效应,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让医务人员真正受益:医改深水区的破局关键与路径设计
随着医改步入深水区,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激活医疗服务内生动力的需求愈发迫切,而 “如何让医务人员从改革中真正受益”,正是突破当前困境的核心关键 —— 唯有让医疗人才感受到价值认同与职业尊严,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医改向纵深落地。
文中提出的薪酬改革方案,从医院内部分配结构入手,精准切中了长期存在的制度痛点。方案明确要求公立医院必须划定 “人工成本” 与 “实物成本” 的清晰边界,设置了三个关键比例红线:医生个人收入占比需达到 40%,医护技管四类核心人员的总薪酬占比不低于 60%,同时将药物、设备等硬件成本的分摊占比严格控制在 40% 以内。
这一设计直指过去医院分配中 “重设备轻人力” 的积弊。长期以来,部分医院过度依赖药品销售、大型设备检查等 “硬件增收” 模式,将收入重心向物资消耗倾斜,导致一线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被严重低估 —— 医生的诊断能力、护士的护理技术、技师的操作水平等核心服务能力,反而未能在收入分配中体现应有的权重。而此次方案提出的 “实物成本 + 人工加成” 价格发现机制,正是要扭转这一失衡局面,让 “看病救人” 的核心专业能力重新成为收入分配的主导因素,让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与劳动付出真正挂钩。
从外部收入对标维度,方案中 “医生年薪为公务员 2 倍以上、教师 1.5 倍以上” 的建议,并非简单的薪酬拔高,而是基于医疗行业特殊性的理性考量,是对医务人员 “高投入、高风险、高强度” 职业属性的正视。
从 “高投入” 来看,医疗行业对从业者的培养周期远超普通职业:从 5 年本科教育打基础,到 3 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练技能,再到 3 年专科医师培训塑专长,一名能独立承担临床任务的成熟医生,成长周期至少需要 11 年。这期间,医务人员不仅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还需承担持续学习的经济成本(如学术会议、技能培训等),其前期投入的 “沉没成本” 远高于其他行业。
从 “高风险” 与 “高强度” 来看,医务人员的工作始终与生命健康挂钩,既要面对复杂病情的诊疗压力,也要承担医疗纠纷的潜在风险;而在工作强度上,三甲医院医生日均接诊量超 50 人次、手术时长常突破 10 小时是常态,节假日加班、应急救援更是工作日常 —— 新冠疫情期间,医务人员冲锋在前、坚守一线的身影,更直观印证了这一职业的 “特殊使命属性”。
将医生收入与公务员、教师等公共服务岗位挂钩,并设定合理倍数,本质上是通过明确的薪酬对标,为医务人员的职业价值 “定价”:既认可其长期培养的投入成本,也补偿其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付出。这不仅能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获得感,更能稳定医疗人才队伍,避免 “人才流失”“职业倦怠” 等问题,为医疗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筑牢根基,也让医改的红利真正传递到医疗服务的 “最后一公里”。
原文如下:
自2012年起,福建省三明市构建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体现了突出医疗服务价值及其系统性、医保基金运行可持续性与“三医”协同效应。2023年9月,三明市启动了第11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服务价格结构,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带来新的“窗口期”。
本文以三明市156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研究对象,基于数据分析三明市第11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对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进而讨论相关问题。
数字变化与趋势分析 收入结构发展趋势向好
2023年,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2013年的32.87%提升至46.07%,医疗服务、药品耗材、检查化验的收入比例约为5∶2∶3,医药收入结构逐步优化,显示出价格调整对优化医药资源配置的积极影响。三明市的具体做法是调高了手术治疗、诊查类、护理类以及临床治疗类项目价格,且项目数量相对较多。
在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方面,三级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在价格政策干预前每月增加1.4%,价格政策干预后每月增加1.51%;检查化验收入占比在价格政策干预前每月增加0.68%,价格政策干预后每月减少0.6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在价格政策干预前每月增加0.35%,价格政策干预后每月增加0.37%。二级医院挂号诊查护理收入占比在政策实施当月增加2.1%,但未转化为长期趋势,其他收入占比未表现出受到政策的影响。
在住院患者次均医药费方面,政策干预当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6.42%,此后每月降低1.11%;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住院患者次均医药费用相较干预前每月分别增加1.34%、0.97%。
在门急诊患者次均医药费方面,三级医院在政策实施当月降低15.95%,此后每月增加1.05%;二级医院在政策实施当月降低6.85%,但未转化为长期趋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受到政策的影响。
在检查化验方面,三明市本次调价对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的检查化验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低,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二级医院住院患者次均检查化验费减少。该变化不仅体现了医院收入结构优化,还反映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对医疗资源配置的积极影响,符合政策预期效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患者次均检查化验费表现出长期增加趋势,建议加强对基层机构的关注和投入,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效率,以引导更多门急诊患者就近就医,减轻上级医院压力。三级医院门急诊患者次均检查化验费在政策干预当月有所减少,但未转化为长期趋势。
综上所述,三明市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持续增加,住院和门急诊医药费用有所降低或缓慢增长,呈现好的发展趋势。
完善机制与持续发展 进一步成为改革标杆
三明市通过持续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有效抑制了医药费用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医疗劳务收入及其占比,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这既符合医疗服务定价规律,又为后续改革深化创造了条件。今后需要继续完善机制从而实现持续发展,进一步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标杆。
对于三明市而言,需要从建立价格调整机制上升到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的薪酬治理机制层面。一是内部结构法。建议在公立医院分配制度中建立医、药、护、技、管的合理比例,其中医生收入占比达到40%,加上技师、护理和管理人员收入,总占比≥60%,药物、设备和硬件成本分摊占比≤40%,构建“实物成本+人工加成”的价格发现机制。二是外部公共部门的倍数法。从培养成本、工作强度和职业风险3个维度出发,建议公立医院医生收入(年薪)应当是公立学校教师年薪的1.5倍、政府公务员年薪的2倍以上,由此体现医生培养成本、职业风险和社会尊严。
对于国家层面而言,需要制定规划、统一财务口径等,为地方建立公立医院医生收入治理机制创造条件。一是给出顶层设计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医生薪酬治理机制的内部结构法和外部公共部门的倍数法。二是统一公立医院业财融合管理的财务口径,推动公立医院尽快实行全成本管理,在此基础上构建对医院收入分配的治理机制。如果同年同地同级公立医院医生收入低于教师和公务员,需要从医院总收入和分配制度两个方面找原因。如果因医院总收入不足,需要从地区人口、医疗事业规划、医院定位、床位数量、服务内容、服务成本和财政预算与医保支付等方面找原因,找到导致失衡的原因并加以改善,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