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围绕医院绩效分配的审计风暴,让不少医院管理者寝食难安。
问题的核心,直指一个“擦边球”行为:许多医院将影像、检验、病理等科室的“检查判读费”,巧妙地混合进一套名为“医生劳务价值评价”的绩效方案中一并发放。
在巡查审计中,这种做法被明确判定为违规,要求限期整改,甚至追回已发放的绩效。
数额之大,令人震惊,如何处理成了摆在医院面前的巨大难题。
国家三令五申,公立医院必须坚持公益性,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检查、化验等收入直接挂钩。这条政策红线,任何人都心知肚明。
然而,现实中,一些医院仍存在侥幸心理。它们设计出一套复杂的绩效计算方式,将检查判读这类本属于“物化收入”的项目,包装成衡量医生脑力劳动的“价值绩效”进行发放。
这看似规避了直接挂钩,实则仍是变相的“检查提成”,自然成为审计关注的焦点。
这种行为背后藏着多重风险:
政策风险:直接违反医疗行业的规定,一旦被查实,通报、处罚、影响医院评级等后果会接踵而至。
医疗行为扭曲风险:绩效一旦与检查量关联,会无形中鼓励医生多开检查单。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可能让患者承受不必要的辐射和检查风险,彻底背离了医疗伦理。
经济风险:这与当前医保DRG/DIP支付改革背道而驰。新医保模式下,医保按病种打包付费,检查做得越多,医院的运营成本就越高,最终反而会侵蚀医院的利润,甚至导致亏损。
要理解审计的逻辑,首先要分清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
医生的劳务价值:指的是医生问诊、制定治疗方案、完成手术、进行穿刺等操作所付出的智力、技术、经验和承担的风险。这是一种高度依赖个人专业能力的“活劳动”。
医技检查的价值:主要依托于昂贵的CT、MRI、化验仪器等设备和试剂产生的。虽然医生的判读不可或缺,但其成本大头和价值实现主要源于“物”。
一套科学的绩效体系,本应着重激励前者——即那些无法被机器替代的临床决策和价值。
而将检查收入混入其中,就相当于把“卖设备检查”的钱,算成了“医生手艺”的钱,本质上仍是鼓励“多开单”,只不过换了一个更隐蔽的计算方式。
这就像是鼓励厨师不再专注于炒菜的味道,而是靠卖昂贵的食材和调料来提升业绩,显然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剖析动机,主要是三重现实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临床协同需求:临床医生诊断极度依赖检查结果,但医技人员的价值在传统绩效中难以体现。医院希望通过绩效激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保证报告速度和质量。
经济生存压力:在目前医疗价格体系中,技术劳务项目(如诊查、手术)定价偏低,而检查、检验项目定价相对能覆盖成本。医院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将经济资源向能产生收入的环节倾斜。
规避政策的尝试:明知直接提成违规,便试图通过复杂的设计,给“检查提成”穿上一件“价值绩效”的外衣,希望能绕过监管。
强行追回已发绩效极易引发劳动纠纷和员工抵触,必须策略得当,冷静应对。
第一步:内部彻底清查,摸清底数
立即成立由财务、审计、绩效办、人力资源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工作专班。关起门来,必须彻底搞清楚:
违规发放涉及哪些科室、哪些人、哪个时间段、总金额多少、每人应退多少。同时复核当初方案的决策程序是否合规,为后续沟通做好准备。
第二步:分层沟通,争取理解与缓冲(最关键一步)
对上沟通(对审计和主管部门):态度诚恳,完全认账,同时如实汇报全额一次性追回可能引发的巨大稳定风险(如员工消极怠工、人才流失),争取理解,探讨能否以“分期扣除”、“未来抵扣”等更柔和的方式落实整改。
对内统一思想(院领导与中层干部):先统一领导班子和科主任的认识。必须让中层干部清楚问题的严重性,让他们成为解决问题的“帮手”而非“阻力”。
对下透明公开(对全体员工):由院领导亲自出面召开沟通会,坦诚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政策的刚性要求以及医院的难处。公布清晰的退款方案(如分档、分期),并开放渠道倾听员工诉求,做好疏导,避免简单粗暴的一纸通知。
第三步:制定柔性退款方案
切忌“一刀切”。
可根据金额大小、员工岗位和实际承受能力,设计分档、分期扣除方案,设置扣除上限,保障员工基本生活,体现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减少震荡。
第四步:痛定思痛,彻底重构绩效体系
退款只是治标,治本之策是立刻废止旧方案,重建新的绩效分配制度。新的方案必须彻底告别与收入挂钩的思维,真正转向:
工作量:诊疗服务的数量、难度。
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医疗质量、病案质量。
成本控制:DRG/DIP下的病种成本效率。
技术价值:鼓励开展体现医院核心技术能力的高难度手术和项目。
这是最现实的拷问。
门诊服务定价低,很多医院确实依赖检查收入弥补亏损。但长远看,出路在于转型:
积极争取价格调整:向医保和物价部门积极反馈,申请提高真正体现医生劳务价值的门诊诊查费、治疗费等项目价格。
靠服务质量取胜:通过优化流程、提升患者体验、建立品牌专科,吸引更多患者,靠“量”和“质”来增收,而非单次检查的“价”。
设计综合评价指标:将门诊量、诊疗难度、患者复诊率、满意度等纳入绩效,而不是检查开单量。
此次审计风暴,对医院而言是一次严峻的危机,但也是一个倒逼自身改革、建立更科学、更公平、更可持续绩效体系的契机。
处理过程中,既要有坚决执行政策的“硬手腕”,也要有体谅员工、循序渐进的“软心肠”。
最终目标是让绩效这个“指挥棒”真正指向医疗的价值本身,让医生的收入阳光、体面、有尊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