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管理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正经历着从传统事务管理向现代经营管理的转型。
他们开始关注医疗服务的质量、效率、成本与患者体验的平衡。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普遍的挑战日益凸显:管理者个人逐渐建立了经营思维,但整个团队仍然停留在“完成任务”的阶段:
医生深陷于完成手术量和门诊量,护士忙于执行医嘱和完成护理文书,医技人员埋头于出具检查报告,大家都忙于“做事”,却很少深入思考:
这些工作对患者的最终康复究竟产生了什么实际价值?
哪些环节可能存在资源浪费?
如何能做得更好?
这个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不足,而是缺乏一种“共同创造价值”的组织氛围。
真正的经营型管理,不是靠管理者一个人进行成本核算、优化流程或者分析数据,而是要带动整个团队——从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到医技、行政后勤——都具备价值意识,关注自身行为对患者 临床结局、医疗质量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实际影响。
在医院语境下,“经营意识”绝非简单的创收或节约,其核心是一种“价值医疗”理念:
追求在给定的资源投入下,实现最佳的患者诊疗效果、体验和满意度。
它体现为对医疗质量的精益求精、对患者需求的深度洞察、对资源配置的精准合理。
1、“价值医疗”意识是一种组织能力,而非个人技能
科主任或护士长个人的经营思维能够带来点状的改进,但如果整个医疗组、护理单元或科室都具备这种意识,就能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循环。
在面对DRG/DIP支付改革、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患者满意度评价等多元压力时,这样的团队能够更具韧性和适应性,能够主动优化诊疗路径,确保医疗服务的可持续性。
2、缺乏价值导向,专业团队可能陷入“技术性忙碌”
当团队仅仅以“完成诊疗量”“遵循操作规范”为终极目标,而不去追问每一步诊疗行为对患者康复的真实贡献、不去审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益时,即使工作再繁忙、再辛苦,也可能只是一种“技术性忙碌”,甚至可能因循守旧,无法识别和消除无效或低价值的医疗环节。
3、价值文化源于日常管理实践,而非空洞口号
这种文化孕育于每一次晨会交班、病例讨论、多学科会诊、患者随访和绩效沟通之中。
管理者通过在这些日常场景中不断引导、提问和反馈,才能逐渐塑造团队的共同心智模式,让价值创造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要帮助团队成员实现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创造的转变,需聚焦以下几个层面的认知升级:
从“完成操作”到“实现效果”:不仅满足于“手术做完了”、“检查做过了”,而要追问“手术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检查结果是否真正指导了临床决策?”
从“被动执行”到“主动优化”:不机械地“按流程办事”,而是思考“这个流程是否能更便捷、更安全、更体贴?我能否提出改进建议?”
从“环节分工”到“全过程负责”:不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有关注诊疗全过程的意识,理解自身工作在整个医疗链条中的位置和价值,对患者的最终结局抱有共同的责任感。
从“临床技术”到“整体关怀”: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指标,更直接影响其就医体验、心理感受和对医院的信任度。
1. 会议管理:引导聚焦价值产出
医院的晨会、交接班、质控会、死亡/疑难病例讨论会是植入价值意识的最佳场合。
实操方法:
会前设问:在会议开始时明确提出价值导向的议题,如:“今天交班,请重点说明哪些患者的病情因为我们的干预得到了显著改善?”“本次质控会,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近期平均住院日延长的病例,讨论哪些环节可以优化以加速患者康复。”
汇报模版:要求汇报者不能只说“做了什么”,必须包括“做之后的结果是什么”。例如,护士交班不应仅是“给患者做了健康教育”,而是“针对3床患者的心衰问题,我们重点讲解了限盐和体重监测,今天患者已能复述要点并表示会配合”。
鼓励反思:创造安全氛围,鼓励成员说出“我认为在某个病例的诊疗过程中,哪一步可能对患者的价值不大,下次可以改进。”
示范表述:
“王医生,你汇报的这个化疗方案,请重点分享一下它相较于其他方案,为患者带来了哪些生存获益或生活质量上的提升?”
2. 任务分派:明确预期结果与价值目标
在布置临床工作或科室项目时,务必阐明其背后的“为什么”和“为了谁”。
实操方法:
交代背景:分派任务时,清晰说明该任务所要支持的更高层级目标。例如:“我们需要完善出院患者的随访流程,目的是为了降低慢性病患者的再入院率,而不是为了增加工作量。”
定义成果:用成果定义任务。不说“你去做术后随访”,而是说“你的任务是确保甲状腺术后患者都能掌握正确的声音康复训练方法,并监测其恢复情况。”
授予权限:鼓励员工在为实现价值目标的前提下,灵活调整执行方式。
示范表述:
“李护士,请你牵头优化一下入院接待流程。最终目标是消除新入院患者的陌生感和焦虑情绪,提升其初始满意度。你可以调研一下患者的主要痛点,并提出改进方案。”
3. 绩效反馈:认可与指导均指向价值创造
反馈是最强有力的行为塑造工具。要及时、具体地表扬那些创造显著价值的行为,并引导思考如何改进。
实操方法:
表扬具体化:公开表扬时,详细说明其行为如何直接或间接带来了好的患者结局或效率提升。例如:“张医生,你主动为那位疑难病患者协调了多学科会诊,最终明确了诊断,避免了患者多家医院奔波,这就是我们追求的价值。”
指导聚焦结果:当出现问题时,从“价值缺失”的角度进行分析,而非单纯指责错误。例如:“这次患者投诉等待时间过长,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从预约到接诊的整个流程中,哪些环节我们可以优化来减少患者的无效等待?”
示范表述:
“这次科室的药占比能有效下降,主要是因为大家在开具处方时主动选择了疗效确切、性价比更高的药物,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这种临床决策思维值得鼓励。”
4. 复盘与总结:萃取经验,识别无效劳动
定期通过复盘,将隐性经验转化为显性知识,识别并淘汰低价值或浪费性的工作。
实操方法:
目标对比:预想的患者治疗效果和效率目标是否达成?
关键驱动:哪些措施对达成目标贡献最大?其原理是什么?能否标准化?
差距分析:哪些投入(人力、物力、时间)未产生预期价值?原因是什么?
迭代优化:如果重来一次,哪些步骤可以省略、简化或改进?
结构化复盘:针对重要病例、项目或季度工作,采用固定框架进行回顾:
引导深度思考:避免复盘会变成“表功会”或“检讨会”,而是聚焦于学习与优化。
示范表述:
“回顾上个季度的日间手术开展情况,我们发现术前检查流程整合至一个平台后,显著减少了患者术前等候时间。但术后电话随访的内容似乎过于程式化,未能有效收集到对改进真正有用的反馈,下一步我们需要优化随访设计。”
5. 激励与评价:让价值创造者被看见、被认可
将“价值创造行为”纳入正式的评价与激励体系,使其成为团队的风向标。
实操方法:
设立专项奖励:在科室内部设立“患者体验创新奖”、“质量改善奖”、“成本优化建议奖”等,奖励那些主动提出并实践改进方案的员工。
分享最佳实践:将价值创造的优秀案例在科室会、院内网上进行分享,如:“检验科通过优化采血流程和报告时限,将门诊患者的平均等待时间缩短了15分钟,其方法和思路值得各科室学习。”
绩效挂钩:在绩效考核指标中,除了工作量,增设有关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的维度。
示范表述:
“本月度的‘价值贡献之星’授予了儿科门诊的全体护士,他们自行设计制作的儿童心理安抚工具包和流程,有效降低了患儿的恐惧感和哭闹率,家长满意度调查得分大幅提升。”
管理者的语言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在日常工作中,频繁使用以下三句话,可以有效引导团队思考:
1、“我们这样做,对患者的核心获益是什么?”
——用于决策时刻或方案评审,确保所有决策都以患者价值为出发点。
2、“有没有更简单、更高效、同样安全可靠的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
——用于流程优化或解决难题,鼓励创新和效率提升,避免冗杂。
3、“从这件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如何能让下一个患者/下一次做得更好?”
——用于事后总结,培养持续学习和改进的组织习惯。
为巩固日常管理带来的改变,需要建立一些简单的长效机制:
设立“价值分享”环节:在每周例会中,固定时间请1-2名成员分享本周内通过自身思考或行动为患者、为科室创造价值的真实小事例。
建立“质量与资源使用”对照分析:定期以直观的形式向团队展示科室在病种结构、效率指标、资源消耗等方面的数据,并与医疗质量 outcomes 进行关联分析,让每个人看到自己工作的宏观影响。
开发《科室价值医疗实践指南》:将工作中沉淀下来的最佳实践、常见问题改进方法、患者沟通要点等汇编成册,作为新员工培训和日常工作的参考,固化优秀经验。
目标管理对接:在制定科室和个人的年度目标或OKR时,明确纳入体现价值医疗的指标,如“临床路径入组率与完成率”、“患者随访率与满意度”、“重点病种成本效益优化”等。
经营型医院管理者的最高价值,不在于自身多么擅长精细化管理,而在于能否打造一个能够持续创造价值、自我优化的团队系统。
这意味着,管理者的核心职责是塑造一种文化、建立一套机制,让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清晰地认识到:
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和可用资源,为每一位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富有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
这种转变绝非一蹴而就,它始于管理者在每一次会议、每一次谈话、每一次任务布置和每一次反馈中的细微改变。
其最终目标,是培养一个不仅“能干活”,而且“善思考、懂合作、求改进”的价值共创型团队。
这或许是新时代背景下,医院管理者所能创造的最深远、最根本的价值。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