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印发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2024版)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出台,明确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积极探索两者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运行模式,确保中西医协同工作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和“旗舰”科室建设单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七新”理念谋篇布局、真抓实干,在中西医结合医院高质量发展领域闯出了新路,为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中西医协同发展模式贡献力量。


01

谋划新的规划布局,锚定中西医结合医院高质量发展“旗舰”坐标。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中部地区中西医结合医疗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首批“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之一,一直致力于推动中西医协同事业发展。医院制定中长期中西医协同发展战略规划,深入聚焦中西医协同模式推广高地、诊疗服务高地、人才培养高地、科研教学高地以及技术输出高地“五大高地”建设,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从中型医院向大型医院转变、从“以中为主”向“中西医结合”转变、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02

打造新的管理模式,构建现代化公立医院中西医协同管理体系。


医院积极探索中西医协同创新管理模式。2024年10月,医院将30个职能部门精减至18个,中层干部平均年龄下降4.55岁,晋升3名合同制人员到管理岗位。“打破终身制,让能者上、庸者下”是激活管理动能的第一步。

在制度建设上,将“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写入医院章程,新增《中西医协同工作管理办法》《中西医协同多学科会诊制度》等31项有利于医院开展中西医协同工作的管理制度。

在管理架构上,成立由书记、院长领衔的中西医协同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决策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协同管理、协同诊疗、协同科研、协同培养四大实施小组,由职能部门牵头管理,形成常态化部门联动机制。同时,将临床科室分为A(国家级)、B(省级)、C(其他科室)三类专科,设置差异化的中西医协同诊疗、科研及人才培养量化指标,建立分层分类中西医协同考核体系,确保各临床专科中西医协同工作精准推动。


03

 建立新的文化理念,传统国学赋能现代医疗服务的创新探索。


医院以“中西医结合,服务群众美好生活”为神圣使命,以“对标国家队、领跑湘中医”为美好愿景,以“关爱员工、服务病友、创造价值、利益共享”为核心价值观,引导全院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医院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地探索“国学病房”模式。成立全国首家“国学践行示范病房”,不仅在医护人员中掀起国学学习热潮,还通过开展国学科普讲座、设立国学书籍免费发放点等方式带领患者共同学习体验。此举措为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弘扬中医传统文化开辟了全新路径。


04

创建新的诊疗路径,“三维体系”视角下的中西医协同诊疗实践。


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开展以来,医院通过构建“院际协同、院内协同、优势病种协同”三维体系,探索出中西医协同诊疗新路径,将中西医协同思维贯穿医疗服务全过程,切实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感与获得感。

如今,院际、院内中西医联合查房、多学科会诊、手术指导以及双向转诊等已成为医院常态化诊疗模式,为中西医协同医疗提供刚性支撑。在院际协同方面,医院与湘雅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采取专科“结对子”形式,构建“1+1+N”中西医协同模式(1个中医专科+1个西医专科+N项举措),目前已开展联合诊疗超200次。在院内协同方面,科室间开展中西医联合会诊277次,中西医联合查房295次,病例讨论263次,显著提升患者就医效率和治疗效果。

医院高度重视优势病种管理,确定71个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且均制定了院级中西医协同诊疗方案与临床路径,已发布推广《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脑小血管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等团体或地方标准14项。运用“五脏相关致眩”理论中医辨治结合SRM-Ⅳ眩晕诊疗系统精准诊治眩晕,将治疗后复发率降低至8.7%;中西医协同围手术期康复,使髋、膝关节置换患者出院时间缩短3天;“选择性自动结扎术(RPH)+中药特色制剂”治疗混合痔,使患者术后水肿、中重度疼痛、出血等并发症降至15%以下……一组组来自脑病科、骨伤科、肛肠科等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的疗效评价数据,见证着“1+1>2”的中西医协同诊疗效应,特别在药物副作用、诊疗费用等方面又能体现出“1+1<2”的协同优势。2024年,医院门诊次均费用下降31.48元,平均住院日下降0.29天,患者满意度由92.6%提升至96%。


05

开展新的人才培养,实现“能西会中”的中西医协同人才培育目标。


医院大力实施人才培育工程。2023年以来,医院投入近500万元开展系列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院级名医”“朝阳人才”“麓山杏林”“护理青苗”等培养计划全面铺开,新增(获批)全国西医学习中医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湖南省“三尖”创新人才工程项目等48项。激励机制方面,医院为全院科研人员按工作量折算发放科研绩效,为45岁以下全日制博士每人每年发放3.6万元绩效补贴,为博士后设置并发放科研启动基金。

“西医骨干学中医,中医医师精西医”是医院培养中西医协同诊疗人才的重要指导方针。医院选派西医骨干参加“西学中”项目,且平均每年安排30余位中医医师赴西医顶尖医院进修学习。另外,医院持续开展中西互学培训,面向全省开展“西学中”人才培养项目,首批已录取81名骨干医师;与湘雅医院联合举办的“西学中”高层次人才专班,首批遴选学员120人(高级职称学员占比65%,博士占比94%),培养了一批“能西会中”的复合型人才。


06

推动新的科教工作,重大疾病中西医协同攻关取得阶段性突破。


依托80余个国家级或省级临床与科研平台,医院已组建脑病、肿瘤、骨伤等7大中西医协同多学科创新团队,聚焦重大疑难疾病,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早在2018年,医院就获批国家重大疑难疾病(原发性肝癌)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2024年,又获批国家重大疑难疾病(癌症治疗后慢性疼痛)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以“接力式”攻关模式,为开展重大疾病中西医协同诊疗提供更多实践样本。

目前,医院正研发1.1类中药新药补肺益肾颗粒、金石颗粒、便可通片(已完成上市注册申请)。医院自主研发的中药复方“脑泰方”经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验证,其联合西药降压调脂治疗脑小血管病可以明显减轻脑小血管病患者的头晕、步态障碍等症状,该成果已实现专利技术转化(500万元)。

同时,医院注重探索科技赋能临床,本地化部署DeepSeek(深度求索)大模型,实时调取、整合诊疗数据,生成西医诊断建议,同步融合中医四诊信息,智能输出中西医协同诊疗方案;投入使用湖南省首个AI(人工智能)辅助开方系统,实现精准辨证施治,显著提升了诊疗效率,推动了“辨病与辨证”“宏观与微观”的深度融合。


07

探索新的合作范式,助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最后一公里”。


医院驻点帮扶湖南省双峰县中医医院一年间,该院门诊量增长24%,住院人次增长10%。作为湖湘中西医协同学术联盟主席单位,医院与146家医疗机构签订联盟协议,与51家市县级医院建立定点指导关系,与50家单位签订社区医联体定点指导协议,与44家单位达成院内制剂调剂使用协议,为100家村卫生室授予健康定点指导单位。另外,医院设立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基层工作站35个,已为外单位培养百余名中医骨干人才。


中西医协同诊疗整合资源、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已成为攻克重大疑难疾病的关键突破口。中西医协同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将中西医协同理念真正融入疾病诊疗全过程,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正以“旗舰”之姿,加速探索中西医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加快打造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新赛道。




文: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 段云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