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疗的造富神话,又一次上演。

 

近日,AI医疗公司OpenEvidence获得了2.1亿美元的B轮融资,估值飙升至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1亿元)

 

本轮由谷歌凯鹏华盈共同领投老股东红杉资本继续押注,此外还获得CoatueConvictionThrive的投资。

 

要知道今年2OpenEvidence拿下了红杉资本的7500万美元的A轮资金,以10亿美元估值跻身AI独角兽俱乐部,仅5个月后,估值再一次迎来倍数增长。

 

有趣的是,此次谷歌投了一家医学界的“谷歌”。

 

通过免费向医生开放专业AI医学助手OpenEvidence已覆盖美国40%医生并且还在迅速积累用户。

 

此外,OpenEvidence也是首个以广告形式产生收入的AI医疗产品,公司预计其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将达到5000万美元,且随着用户增长具有高成长性。

 

可以说,OpenEvidence正在为医疗行业带来全新的商业路径。

 

AI连续创业者,打造“医学版谷歌”

 

OpenEvidence成立于2022年,总部位于美国迈阿密,致力于为医生提供临床级诊断工具。

 

公司由Daniel Nadler创办他是一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连续创业者。

 

OpenEvidence创始人Daniel Nadler

 

2012年,Daniel Nadler创办了一家AI金融公司Kensho Technologies当时,他发现当时最顶级的研究机构还在用传统的excel分析数据,于是推出了基于AI的金融智能分析平台,并迅速拿下了高盛,摩根大通,美银美林等大型投行。

 

20183Kensho被标普全球(S&P Global)以5.5亿美元收购,创下当时华尔街最大AI公司并购纪录。


和之前的成功经验类似,Daniel Nadler再一次精准捕捉到了医疗领域的痛点。

 

医学知识爆炸的时代,对医生知识要求非常高,然而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药,医学指南以及医学论文,临床医生被信息过载压得喘不过气来

 

对于医生来说,在处理复杂病例的同时,要跟上日益增长的医学知识的挑战,迫切需要更好的信息获取途径。

 

于是Nadler找到了牛津大学计算机博士Zachary Ziegler,共同创办了OpenEvidence为医生群体免费提供以AI为驱动的专业诊断Copilot,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决策。

 

产品一经推出后,迅速引发了医生群体的关注。通过医生之间的口相传,平台用户以“病毒式”裂变速度增长

 

OpenEvidence美国40%的医生都注册了OpenEvidence(超过430000名医生),并且还在以每月65000名的速度累积

 

公司业务量也在迅速增长,20247OpenEvidence每个月来自医生的查询仅有358,000 次,一年后的现在,公司每月就要为医生提供8,500,000次临床咨询是此前的近24倍

 

公司广告收入也在以预估5000万美元的年化速度增长商业化变现路径明确。

 

技术基础:专业化医疗对话AI

 

如果用三个核心词语形容OpenEvidence的产品:那就是免费、准确、自动化

 

从创办时间来看,OpenEvidence成立于2022年,恰逢ChatGPT带来的大语言模型浪潮。

 

当时,所有人认为大模型只要参数规模更大、算法更好后,就能够对专业领域进行降维打击。


Nadler认为:并非所有产品都是为了想出一个超级算法。


与通用大语言模型不同,医学领域知识不允许出现错误与“幻觉”,这关乎于患者生命。


在创始人看来,与其为了寻找问题而构建技术,不如专注于解决真正的痛点。一名专业医生,是无法完全信任ChatGPT给出的答案。

 

OpenEvidence做到了集大模型和传统知识库所长,以免费的方式迅速占领了市场。



相较于通用大模型(如ChatGPT),OpenEvidence能够提供更精准答案,并且链接到相关证据;而相较于传统UpToDate知识库OpenEvidence更新更快,且内容搜索更智能,节省了医生的大量时间


因此,OpenEvidence选择仅在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上,训练更小、更垂直的医学应用模型。AI不会抓取公共互联网上的内容,将幻觉和错误尽量降到了最低。

 

通用大模型因为内容防火墙的原因,绝大多数只能获取摘要内容,无法保证内容准确度。

 

而另一边,传统的UpToDate需要医生手动搜索,并且耗费大量的时间对比才能得出答案。

 

OpenEvidence的核心搜索产品专为速度而设计,可在大约5-10 给出答案并且为医生提供诊断和临床治疗建议,并且论文实时更新。


 

这不得不提到,在医学内容供应上,OpenEvidence已经与各家学术出版社形成了共生关系

 

当前,OpenEvidence与美国医学会、《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以及包括 JAMA Oncology 和 JAMA Neurology 在内的所有 11 医学专业期刊建立了战略内容合作伙伴关系。

 

医学期刊为OpenEvidence提供高质量内容,反过来,AI产品也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流量,这是一个良性的合作关系。

 

就在最近,OpenEvidence推出了一项名为 DeepConsult的新功能并引入了最新的AI推理技术。

 

公司称,DeepConsult能围绕某个主题,自主分析和交叉引用数百项医学研究生成一份全面的博士级研究报告不仅提供直接答案,还显示文献中可能被忽视的联系。

 

上述工作,通常人类研究人员花费数月才能完成,但在AI的加持下,在几个小时内就能完成研究。

 

而这一切,都将免费提供给用户,前提是需要经过平台严格认证的美国执业医生、护理人员或药师等。

 

绕过FDA,把医生看作消费者

 

上述的一切,都是基于以互联网的打法来做AI医疗产品。

 

这也让OpenEvidence绕过了FDA的严格审批,以及医院采购等繁琐复杂的流程,让公司以指数级积累用户。

 

创始人曾经提过一个观点:医生也是人,也是消费者。如果你做了一个很棒的产品,改变了他的工作与效率,那么积累用户和口碑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当前,公司正在打造产品飞轮,以免费工具吸引更多临床医生,并根据使用反馈调整其算法改进搜索结果,再聚集更多的用户。

 

这背后药企和医疗器械公司在买单,OpenEvidence正在帮助它们实现对医生的精准投放。

 

2024美国医疗保健和制药营销支出约为300亿美元但绝大多数是以药代、医学会议等传统形式进行,而OpenEvidence为它们提供了全新的营销选择。

 

这种商业模型下,投资人最看重的关键指标就是用户增长速度,一旦累积速度变慢,也意味着公司变现步伐减速。

 

此外,以往医疗领域主要基于订阅制进行变现,OpenEvidence需要也需要让医生适应营销广告。

 

对此创始人表示:Google花时间让人们熟悉这个商业模式,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未来OpenEvidence希望继续专注于医疗领域,同时继续向美国及其他国家扩张。


同时,公司希望打造医生诊断的必备平台,集成患者检验结果、医疗设备数据等,进一步增强平台能力与用户粘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