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观察-医疗器械组原创出品
作者 | 龚军
AI让医疗变得更热闹。
过去一年,药企忙着将AI嵌入药物研发管线,医院争相部署智能问诊系统,而器械厂家也在加速转型……
谁会被AI改变发展轨迹还不得而知,但不妨碍越来越多的企业正把AI当作胜负手,小肠胶囊内窥镜(以下简称胶囊肠镜)赛道就是如此。
胶囊肠镜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06年就已经上市。如胶囊一般大小,吞服即可实现小肠的可视化,无疑颠覆了传统肠镜。但受限于检测性能,以及无法进行活检或预测息肉组织学等致命缺陷,市场一直不温不火。
胶囊肠镜需要新的活法,而该领域的头部玩家顺势盯上了AI。日前申请在美股上市的biotech公司CapsoVision,就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点。
在CapsoVision的构思中,其希望借助AI,让胶囊肠镜在短期内判断息肉大小,在长期内则成为消化道肿瘤的早筛工具,临床价值逐步升级。如果梦想成真,其天花板也将被彻底打开。
也正是基于这份愿景,年收入只有1000万美元的CapsoVision,开启美股IPO冲刺之旅。
那么,胶囊肠镜能不能借AI逆袭?谁,又会真正成为第一个被AI改命的赛道呢?
/ 01 /
让肠镜不再痛苦
胶囊肠镜的叙事和其他胶囊内窥镜并无二致:为解决痛点而生。
小肠疾病包括不明原因胃肠道出血、慢性缺铁性贫血、克罗恩病、肿瘤和息肉病。侵入式的肠镜是诊断的金标准。不过,对于肠镜而言,存在几个明显的不足。
首先,对患者不友好,因为需要侵入,过程极度不适。即便全麻,整体上仍然不方便。
其次,对医疗资源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完善的医疗设施,更需要高水平的内窥镜操作员,这也注定了,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肠镜都需要排队。
对比之下,胶囊肠镜看起来更友好。所谓胶囊肠镜,顾名思义,其大小如胶囊一样,吞服即可实现非侵入性的检查。
以CapsoCam Plus为例,主要组件是一次性可摄入的胶囊,是一个精密电子器材,包括胶囊外壳、镜头模块、图像传感器、多芯片封装、照明系统、电池组、开关、光收发器和印刷电路板组件。
使用流程也相对方便。随着吞服之后,在自然蠕动的推动下,胶囊在胃肠道中移动时,CapsoCam Plus会自动获取视频图像并将其存储在内置的内存条中。患者或授权护理人员在使用取回试剂盒取出胶囊后,对胶囊进行清洁和消毒,然后进行相应数据的下载。
看起来,CapsoCam Plus的颠覆性十足,不过,其商业化却并不成功。2024年,CapsoVision的收入刚刚突破1000万美元大关。
某种程度上,这归咎于竞争。当前,该领域的入局者不少,包括美敦力、安翰科技、金山科技等都已经入局,并且还打起了价格战。在这种情况下,CapsoVision表现不佳看起来在情理之中。
但又不能完全归咎于竞争。实际上,当前来看,胶囊肠镜属于极为小众的市场。
根据CapsoVision招股书,2025年全球小肠胶囊内窥镜市场约为2.27亿美元。也就是说,市场规模只有10亿人民币出头,即便到2030年,市场规模可能也只有3.35亿美元。
很显然,天花板有限将会制约胶囊肠镜的想象空间。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 02 /
市场缺失的背后
胶囊肠镜市场规模有限,或许也在情理之中。
最核心的问题是,尽管在依从性方面相较于传统肠镜有所改善,但胶囊肠镜的临床性能并未得到充分证明。
在许多情况下,胶囊肠镜检测到的显著息肉,在随后的结肠镜检查中未被发现;或者,患者体内真实存在息肉,但却未被胶囊肠镜发现。简而言之,性能需要提升。
CapsoVision的CapsoCam Plus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其开展的前瞻性研究中:
在105例患者中,对于息肉大小≥6 mm的群体,敏感性为84.8%,特异性为92.7%;
对于息肉大小≥10 mm的群体,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99.0%。
其中,“敏感性”是用来衡量检出能力高低的核心指标之一。简单来说,这衡量的是早筛产品发现“坏人”的能力。敏感度数值越高,意味着产品的检出能力越好。
从上述数据来看,对于息肉大小≥6mm的群体,CapsoCam Plus的漏检率实际上在15.2%左右;对于息肉大小≥10 mm的群体,漏检率在12.5%左右。这要逊色于金标准。根据一些研究显示,在<5 mm的息肉中,肠镜漏检率也只有26%;而在5至10 mm的息肉中,漏检率在13%左右。
当然,如果作为“替补”,胶囊肠镜的性能其实并不算差,至少有一定的应用空间。但尴尬的是,目前的性能数据大多来自小样本研究,被认为在筛查人群中证实其有效性的高质量证据数量仍然不足。这也导致结肠胶囊内镜尚未获得美国的结直肠癌筛查适应症批准,也未在其他市场广泛用于筛查。
更重要的是,胶囊肠镜无法进行活检或预测息肉的组织学,这也进一步限制了其在临床端的使用。
除了性能之外,还有一些制约因素,比如故障率。2024年,CapsoVision表示,记录的供应商投诉率约为2.4%(基于2024年销售的胶囊数量)。
同时,还有患者的胶囊滞留率偏高。滞留是指胶囊卡在胃肠道中,这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例如狭窄、肿瘤或炎症性肠病。CapsoVision认为,行业滞留率可能高达2%,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体验和复购率。
另外,使用胶囊还有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患者手动取回胶囊。虽然设计为尽可能方便,但可能无法满足所有患者的期望,并可能导致潜在的错误。因为患者需要认真监测他们的排便以确保取出胶囊,这对他们来说可能很不方便和有负担。
正是这些诸多因素导致,胶囊肠镜市场要想真正迎来爆发,可能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 03 /
基于AI的出路
寻找出路,可能是胶囊肠镜选手接下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CapsoVision就在思考新未来。从其构思来看,核心是希望依靠AI逆天改命,分为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是借助AI实现功能增强。基于CapsoCam Plus胶囊,开发下一代产品CapsoCam Colon。
该新产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结合自主开发的AI技术,自动在视频中检测息肉,并通过胶囊中的3D传感器实现息肉大小测量工具。因为息肉大小与息肉患癌风险高度相关,这一功能的加入有望显著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简而言之,CapsoVision并不满足于让胶囊肠镜仅仅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而是希望在AI技术的加持下,使得“医疗”属性进一步强化,提高诊疗“效率”。
这也是目前大部分AI医疗产品的逻辑:通过技术提升临床接受度,进而转化为更大的商业收入。
第二步,则是基于AI,拓展应用场景。
CapsoVision更长远的目标,是借助AI技术,将胶囊肠镜发展为肿瘤早筛产品。卖点是,通过单一方便的非侵入性程序,早期筛查多种癌症——食管癌、胃癌、胰腺癌、小肠癌和结直肠癌。
这与目前肿瘤早筛巨头的逻辑并无二致。原因也不难理解 “早筛”产品的逻辑已经被充分证实,尤其是在结直肠癌早筛领域。例如,精密科学的“大肠卫士”因节约临床资源、性能突出以及价格优势,顺利成为前置性筛查手段,放量成为20亿美元的产品。
如果在AI的助力下,胶囊内窥镜也能实现相同的目标,必然可以复制这一爆款逻辑。在招股书中,CapsoVision也明确对标了精密科学。
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容易。一方面需要技术层面的突破,另一方面更要在成本方面下功夫。
AI到底能不能改变胶囊肠镜的命运,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