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成人民日报的“对暴力伤医零容忍” 但真的有用吗?


REVIEW



回看事件

回看2019年12月24日的一则事件,北京医生也是被人用刀杀害。12月27日,杀人的人被依法逮捕。当时就有媒体说:“这则逮捕令并没有给医生多大安慰”;也有人写到“昨天的血、今天的泪、明天的继续”。


伤医案再次发生了。2024年7月19日温州医生被伤害。全国人大也刚刚通过了《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在保护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方面有严格规定,希望能尽快落实,杜绝杀医事件再次重演。但是仅靠法律的威严真的能杜绝伤医案的再次发生吗?


现实肯定的告诉我们“不能”。这次伤医案,杀人者自己也自杀了,对于一个不想活的人来说,法律没有任何威慑力。我自己也近距离接触过一起伤医案,杀人者也是自杀了,媒体只会从一个方面报道伤医事件,口诛笔伐,沸沸扬扬之后没有任何改变,下一次伤医案可能还会发生。



虹说健康

虹说健康很久没有更新了,一是因为我只要写文章,往往都会被打上“谣言”两个字,或直接被删除;二是因为,也没有“要命”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只有到了“人命关天”的时候,哪怕每篇文章都会被删,我也会冒险直言。


比如,今天早上DD健康18群一个朋友咨询:他吃了十年的他汀类药物,但动脉斑块还是在不断长大,问我是不是要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胆固醇合成”,不知是误解还是资本的刻意洗脑,他汀类药物已经成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药,我们群已经收集了很多这类吃了十多年他汀类药物,动脉粥样硬化没有控制,但心脏受损的案例,有些需要上心脏起搏器。我没有强硬的写关于这类的科普文章,因为,它直接动了主流医学的惯性,肯定会被打上“谣言”的红色标签,我公众号中有文章被打上这样的标签,同事问我撤不撤这篇文章,我说不撤,因为,我的谣言有一天会被证明是“对的”。


但是新冠期间,人命关天,我还是会冒险写文章的,理解我的人是“小众人群”,人数虽然少,但也是几千条命,我值得去搏一搏。早在2020年1月29日,我的公众号就告诉大家,新冠导致人死亡的原因是“炎症风暴及氧自由基风暴”,我们只要将这个风暴的威力卸下来,让自己活得比病毒久点,人就活着了,无须用“抗病毒神药”在我们的身体内部打一场“病毒与药物的战争”,这样战争的结局是“杀敌1000自伤800”。新冠初期,新冠病毒的寿命大约是21天左右,经过变异,下降到14天左右,到2022年底开放时,对大多数人来说,熬过5-7天,就活着了。


2024年自然子刊才发表论文,说科学家破解了新冠导致死亡的原因是“炎症风暴”,而我们早在新冠开始时就正确的利用了这个原理,提出了“鸡尾酒疗法”,不仅让大家活着,而且后遗症也极小。很多新冠后遗症不一定是“病毒”导致的,而是“不合理用药”导致的。






虹说健康

2020年至2022年新冠平稳期,我的文章也很少,但2022年开放的那段时间,我还是连续发文章的,因为,我知道资本又要开始推“抗新冠病毒的神药、或新冠疫苗”了,疫苗我从一开始就反对,我反对“建方舱”、反对“疫苗接种”,如今,很多人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腺癌、肺癌、白血病、湿疹、免疫性疾病等等,最可怕的是,这阶段部分注射疫苗的孕妇,要么胎停,要么孩子出生后发育迟缓,目前1-2岁的孩子,如果家长问我发育问题,我基本首先问她们是不是注射疫苗后怀孕的,回答是肯定的。疫苗并没有防住2022年开放后的全国性感染,但导致的问题还存在,其实“冠状病毒”可能存在ADE效应是一个常识,如果没有排除ADE效应,没有强大的研究证明“新冠疫苗”是安全的,是不应该大规模在全人类开展“疫苗接种”的。而疫苗在极短时间内就全面上市了,完全不符合伦理,不符合科学规律。


顶刊《柳叶刀》发表的文章,我不作评述,但下面的“红色X”是我非常熟悉的,常常出现在我的文章中。






所以,没有重大关乎生命的事件时,我也懒得写文章。今天最终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是我同学的一个咨询。她弟弟因病住院,一直发烧,最后检测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但医院一直用的方案是“万古霉素和美罗培南”,高烧一直不退,家属要求医生“能不能换一个敏感的药物,可能耐药了”,管床医生很好,将原来一直打的“顶级抗菌药”停了,但主任坚持原有的用药方案,家属自己内心也在嘀咕,“为什么便宜有用的“左氧氟沙星或磺胺不用?”是利益问题吗?”,他们找到“院内感染办公室”,但办公室人告诉他们,需要周一会诊,所以周六我同学就咨询我了,担心周六、周日出事。


我就将“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百度百科词条给她了。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个革兰氏阴性菌,而“万古霉素”仅适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其中词条专门强调了“对青霉烯类天然耐药(无效)”,美罗培南就是青霉烯类药物,且有致死性不良反应——血小板降低(少数人出现),因此,2个药物都完全用错了。如果这个患者没有治好,如果患者有一个将患者视入自己生命的亲人,那么会不会发生“意外事件”?



因此,写一篇文章与大家一起探讨下,我们该如何避免伤医案件?


将“分级诊疗制度”落到实处



分级诊疗制度,应当怎么做?

01

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


02

内涵概括

分级诊疗制度的内涵概括起来16个字,即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03

基层首诊

基层首诊就是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双向转诊就是通过完善转诊程序,重点畅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逐步实现不同级别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转诊。急慢分治是通过完善亚急性、慢性病服务体系,将度过急性期患者从三级医院转出,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慢病诊疗服务功能。上下联动是在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分工协作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由于我国民众普遍缺乏对疾病的科学认知,一点点感冒发烧,就感觉天要塌陷,就要挂几百元的“专家号”,导致好医院的医生超负荷工作,但对每个病人的看病时间常常只有2-5分钟。首先,这么短的时间,如果是疑难杂症,几乎无法正确诊断出来,而普通的感冒发烧,完全不需要专家坐诊。大量患者不分病情轻重缓急,大量涌入三甲医院,结果是“恶性循环,情绪暴力的积累”。


大家都深有体会,挂几百元的号,排几个小时队,医生常常只给你2-5分钟的时间,如果你只是一个病毒性感冒,那么精准医疗的方案是:无须用药,回家休息,等待时间的治愈。有几个患者能理性的理解医生正确的处理?很多人会认为,我有病,一定要给我“吊针”,否则就是对我不“重视”,可是2-5分钟,医生是没有时间给予充分解释与科普的,而分散到基层,医生就诊量小,他有足够时间成为患者的朋友,告诉患者,为什么无须用药,或为什么无须注射……..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亟需专家诊疗的患者,专家不可能在几分钟内对一个疑难病症做出正确的判断,耽误治疗,意味生命的意外,这样是否会触碰“暴力情绪”,尤其是疑难杂症,患者常常花了很多的钱,很多的时间,如果还治不好,一闪而过的暴力情绪很难避免,我们都是凡人,我们不是神。


如何让“暴力情绪”不演绎成“暴力案件”,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很重要。实际上,患者都可以接受“有些病治不好”的现状,只要沟通到位,而不是与患者签一系列“免责协议”,患者是可以理解的。但,当医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重复开处方”的工作上时,他每天累的要死,哪有时间、精力和好的态度与患者沟通?


提升基层医院医生素质,用AI辅助基层医生成为优秀的“全科医生”
提升基层医院医生素质,用AI辅助基层医生成为优秀的“全科医生”


患者为什么一有病就选择去“三甲医院”,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基层医生的医疗水平很差。其实,基层医生不等于水平差,优秀合格的基层医生应该是一个全科医生,能准确的判断病情,需要转诊的,能转到正确的上一级科室。基层医生非常重要。


2020年2月,我发表了一篇《抗疫1个月,硝烟即将散去,转身离开之时留下几点思考,社会需要逆行者》,这篇文章开始被删了,如果现在还存在,应该不是最初原始的文章,修改了很多内容。


基层医疗非常重要,如果当初武汉有非常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有优秀的基层全科医生,武汉新冠病毒的感染人数可能不会那么高。1月23日刚封城时,武汉出现了恐慌性就医,数万人聚集在不同医院的小诊室里,一个朋友向我抱怨,从早上8点排到晚上7点没有看上病,只能回家。我知道事态严重了,开始筹建以新冠为主的“DD健康群”,在应急环境下,临时承担起基层医疗的工作:“安抚患者的情绪,精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给出合理的治疗建议。在没有任何检查支持的情况下,根据症状,从数千名患者中,精准的诊断出“军团菌感染、支原体感染”等非新冠患者,通过合理用药的建议,留下了患者的生命”。


那时,我深刻的体会到,如果武汉有更多做基层医疗的优秀全科医生,那么更多的生命将会留下,继续与我们一起享受生活的美好。



由于我是大学教授,因此,我也非常清楚,要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全科医生,难度非常大,所以期待AI医疗机器人的出现,辅助医生迅速成为优秀的全科医生。无论在新冠期间,还是平时,基层的全科医生都非常重要,他们会帮助患者进入“正确的专科接受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


我们DD健康群很多群友比较习惯,先问我一下:“我这个症状应该到哪个科室去看……..?”。西医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将疾病“看成不同部位的零件出问题”,因此,西医是分科的,每个科的专家只对某类疾病了解,没有全科的能力,而患者更无法知道,自己的症状可能与什么器官或组织出错有关,只能撞大运,撞对了,看对科室,有救,看错了就只能倒霉。


我们有群友因为咳嗽住进呼吸科,但发烧的症状一直没有解决。呼吸科的惯性是:发烧与细菌感染相关,因此,不断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后来群友给我看了他所有检查单,我发现这种发烧是由‘’酮症”引起,因此,停抗菌药给予相应处理,问题就解决了。如果这个患者的亲人不在我群里,这就变成了一个无解的难治性疾病。



另一个案例是:一个老人夜尿频。患者的直觉是看泌尿科,泌尿科的惯性是,用抗菌药治疗感染,看遍全国各大医院,每次住院个把月。老人的小孩在我群里,咨询我,我第一句问:“有没有糖尿病”,回答:“没有”;第二句话问:“有没有高血压”,回答“有”;第三句话:“老人在吃硝苯地平?”,回答:“是”;第四句话:“停药,换一个降压药”,老人就好了。应了一句话:“一字千金”。



一个优秀的全科医生,他的能力体现在,无须过多的检查,基本不需要CT、B超,能基本正确的判断病情,这就是“医疗能力”。


我们现在很多医生已经缺乏这种能力了,过度依赖检查,或医院的生存也需要过度检查,让患者花了太多不必要的钱,导致医患矛盾日益恶化。


因此,我们要让伤医案不再发生,不是在每一次案件发生后,媒体、自媒体口诛笔伐、沸沸扬扬的声讨,而是要客观理性的分析问题,变革现有制度,而不仅仅出台几个法律的规定。


让患者少花钱,让医生的生存无须通过创收活下去;


让学习成为习惯。医生同样需要终身学习,书本很多知识陈旧了,或是错误的,只有终身学习,才能成为患者满意的医生,以最小的代价治好患者的疾病;民众也需要终身学习,提高科学素养,诸如“打针比吃药好”这样的错误理念要修正,当医生不给你“挂水时”,要能理解那是在“保护你”,而不是“忽视你”。





我们DD群已经有一批“大神”般存在的群友,他们没有学过医,但他们已经能比一些不爱学习的医生更能准确的把握自己的病情,有些还能指出处方的错误,为自己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






期待变革,只有制度的变革,才能避免伤医案的再次发生。



文字 /  武汉大学药学院丁虹教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