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点名医疗领域新型、隐性腐败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发文章《四川以提升办案能力为抓手 精准查处隐形变异腐败问题》,点名医疗领域出现的新型腐败与隐性腐败现象,引发广泛关注。


图片

图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文章提到,四川叙永县委巡察组此前在巡察中发现,当地一卫生院违规购买医疗设备,但并未有效发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情况,巡察组将问题线索移送县纪委监委。


当地纪委监委联合审计、市场监管等部门展开全面摸排后发现,最终查明某医用设备有限公司原销售员与该卫生院原院长存在大额异常资金往来


销售员行贿钱款存入自己名下的银行卡中,再将其交由卫生院原院长保管使用。该院长支取该银行卡中的钱款用于日常开支和购车、购房,且车、房均由他人代持。最终,该院长受到开除公职处分,因受贿罪、洗钱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5万元。


该县纪委监委第一纪检监察室主任刘永表示:“无论腐败手段如何花样翻新,其本质都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紧紧扭住‘钱’‘私’两个关键,拓宽思路,多维度分析研判,一定能识破腐败‘隐身衣’。”

   


医疗领域成“重灾区”!强化新型、隐性腐败分析研究



医药领域权力、资源高度集中,从药品器械生产、销售再到医院使用,庞大的资金链条贯穿全流程,一旦关键岗位被把控,涉及的资金甚至可达到千万及亿元级别,加之医药行业存在较高专业门槛,回扣、返利等隐性成本被嵌入药品和器械的价格中,难以被监管部门直观察觉。


随着监管趋严,医药领域腐败手段也更加专业化、隐蔽化、复杂化,“定制式”招投标、“规避式”委托采购、“供股式”入股分红等形式层出不穷。


4月24日,中纪委官网连发四篇文章,均提及隐性腐败问题。


图片


其中,《聚焦“国之大者”做实政治监督》针对金融、工程建设、医药卫生等重点行业领域,强化对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深入分析研究。借助大数据监测、跨部门协作等手段,剖析其隐蔽手段、利益链条,精准施策,筑牢反腐防线。


《业务丛谈丨以大数据信息化提高监督穿透力》一文表示,当前,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发现、取证、定性难题,对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新的挑战


2024年11月1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深度关注丨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详细揭露了基层医疗机构设备、耗材采购等环节的腐败问题


图片


透漏了各地通报中不少涉及基层医疗机构,涉及套取资金、违规送礼、违规收受礼品礼金、违规使用医保基金挂床住院、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旅游活动安排等行为。


文章指出,纪检监察机关靠前监督、精准监督,严肃查处基层医疗机构在设备、药品、耗材采购及工程建设等关键环节的问题


同时重点提出,在医疗设备采购上,个别基层医疗机构“一把手”设法帮助特定关系人提前应对、提升中标几率在药品耗材供应上,个别人员利用“统方”为医药代表谋取利益,少数基层医疗机构“一把手”利用职务影响力把控采购,借机收受贿赂



数据反腐加速,医疗领域生态亟需净化


      

医保支付环节的监管创新,是数据赋能反腐的一个典型缩影。多地探索实行“驾照式记分”管理模式,对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进行动态记分,一旦达到风险阈值,便启动通报、暂停或终止医保支付资格等措施,从而实现更精准、实时的风险监测与预警。


与此同时,随着大数据监督模型建设不断完善、药品耗材追溯码全流程应用持续深化,飞行检查手段的效能显著提升。2024年,通过精准锁定高风险点位,飞检行动曝光了大量存在违规行为的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为后续系统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支持下,2025年针对医药新型腐败、隐性腐败的查处也将更具穿透性。

来源:检验医学网、好医生、赛柏蓝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