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发文! 剑指医疗设备采购腐败 8月28日,中纪委网站发布《大数据赋能公权力监督的浙江探索之二一体推进“三不腐”的重要手段》文章。再次点名医疗设备采购腐败问题,并提出整治手段。 文章指出,与普通采购相比,医疗设备采购不仅更专业,而且几乎没有公开的采购价格信息,单纯依据设备单价很难发现问题。对此,浙江省临海市纪委监委聚焦医疗设备采购,探索开展公权力大数据监督试点,为全省推广提供经验。 临海市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黄曼影表示:“从采购总金额入手,通过数据异常筛选可能涉及违纪违法行为的线索。” 其中,临海市纪委监委通过设立采购总额突增预警规则,系统自动标记出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与某生物技术公司的异常交易:2018年耗材采购额同比激增74%。 截至目前,浙江省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逐步拓展到招投标、医疗医药、民政等众多领域,累计产生红色预警信息19.8万条,查实率73%,转问题线索5.9万件,挽回损失14.09亿元。 可见,在事项庞杂的医疗医药领域,通过用数字化手段穿透分析、顺藤摸瓜,高效筛查异常数据、精准发现问题,为反腐败安上科技“透视镜”,促进监督执纪执法提质增效。 官方定调! 大数据成医疗反腐重要手段 今年以来,国家多部门密集部署医药反腐行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审计署、国家卫健委以及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在部署年度工作时,均明确强调加强医药和医疗行业的反腐败和监管工作。同时强调,大数据手段,在锁定医药领域腐败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前,中纪委官网发布《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 打好防治新型腐败隐性腐败"组合拳"》。重点指出:与传统腐败行为相比,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呈现出更强的伪装性、隐蔽性。并针对性提出: 随后7月,中纪委在《创新笔谈 | 持续发力惩治“蝇贪蚁腐”》一文中,再次强调大数据手段在反腐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文章指出: 国家政策在前,全国诸多地区迅速行动,通过大数据手段,深挖线索,揪出一批医药领域腐败问题。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驻县卫生健康局纪检监察组,利用大数据技术,比对筛查医保部门固定编码、医疗机构数据等关键信息。最终发现迓驾镇卫生院等4家乡镇卫生院超标准收费、影响医保基金安全等问题线索5条。 泸州某医院的腐败案中,通过大数据系统仅用48小时,就锁定了院长亲属账户中的3笔异常购房款,追查出了价值1200万的腐败网络。 浙江省义乌市中心医院心内二科原主任骆某被举报多次接受医药代表宴请案”,也是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借助群众举报查办腐败案件的典型。 可见,依托大数据手段,以往隐蔽复杂的违法违规问题也能被接连揪出,这种“数据透视”能力,也让医药购销领域利益链无处遁形。 大数据手段下 全国大批医院“一把手”落马! 此前,据国家数据公布: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87.7万件,留置3.8万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8.9万人,其中医药领域达6万人。 而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下半年的医药领域腐败问题纠治也必然会持续走向纵深。 在此期间,势必会有大批医药领域腐败蛀虫被揪出,一一曝光在阳光之下。如:全国“最大”医院原院长阚全程、贵州省卫健委副局长田艳、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原院长王琛等,这些案件无一不体现了立体化穿透机制对“台面下交易”的加速揭露。 可以预见,随着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的加速赋能,医药领域的新型腐败、隐性腐败将逐步实现穿透式锁定。精准发现、快速取证、闭环处理的反腐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尽管如此,这也仅仅是行业的“冰山一角”。据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已有231余位医院院长、主任、医疗系统领导被调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长...... 附:2025年最新医药反腐被查情况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