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脑机接口(BCI)为代表的一系列颠覆性创新技术正在重塑生命科学定义和健康产业格局。在这场关乎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民生命健康的“创新竞赛”中,公立医院如何发挥独特优势,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创新生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通过在脑机接口领域的探索实践,试图为这一时代命题探寻具体答案。

「时代之问」

重新标定公立医院在创新体系中的坐标

传统观念中,医院是技术应用的“接收端”。然而,在脑机接口这一多学科高度交叉、研发周期漫长、临床需求与技术迭代紧密耦合的领域,沿用“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大型高水平公立医院的角色已发生根本性跃迁,正在从创新链条的末端,逐步转向价值创造的核心枢纽与创新生态的策源地。这一定位,源于公立医院无可比拟的四重战略优势:

一是需求策源的“活水”优势:医院是人类对抗疾病的主战场,汇聚了最真实、最迫切的临床痛点和海量的、高质量的医疗数据,是催生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

二是研发转化的“枢纽”优势:医院是连接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与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桥梁,是新技术、新产品走出实验室,迈向病床边不可或缺的“临床验证者”和“价值定义者”。

三是多学科融合的“场景”优势:脑机接口的突破,绝非单一学科的独奏,而是医学、生命科学、材料学、信息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响。医院,尤其是高校附属医院,正是这种交叉融合最具代表性的“天然试验场”。

四是普惠共享的“使命”优势: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本质,决定了其最终目标是让创新成果公平可及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确保科技进步的红利真正服务于全民健康。

基于这一深刻认知,同济医院党委将发展脑机接口确立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明确提出“以国家战略为牵引,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患者获益为最终归宿”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将同济医院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磁场”,吸引、整合、催化各类创新要素,让公立医院真正成为国家脑机接口等创新体系中的纽带与中枢。

「同济之答」

构建“四梁八柱”式有组织科研攻关体系

要实现脑机接口这一未来产业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必须依靠系统性、体系化的有组织科研。同济医院着力构建“制度先行、平台支撑、人才汇聚、生态共荣”四位一体的创新攻关体系,为开展脑机接口研究立下了“四梁八柱”。

一是以制度创新为“先行棋”,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同济医院印发《脑机接口创新医疗器械探索性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解决了“从0到1”阶段最关键的政策瓶颈问题。成立了由院党委统筹、书记院长主抓、多部门高效协同的脑机接口转化研究中心,打破了传统科室间的“隐形墙壁”。同时,改革评价激励机制,将脑机接口等前沿探索性研究的成果与转化业绩,纳入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激活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

二是以平台建设为“强引擎”,打造全链条赋能载体。同济医院围绕“研究型病房、专科门诊、临床试验、院企合作、成果转化、学术交流”六大核心功能,打造脑机接口综合性创新平台。专门为脑机接口研究设立了研究型病房和专科门诊,配备顶尖多模态神经信号同步采集与分析系统,为临床研究提供高度标准化、规范化的平台支撑。通过与多个行业头部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同济医院实现了“临床出题、企业解题、医院验题”的高效闭环,让临床问题与技术攻关“无缝对接”,大大缩短了产品迭代周期。

三是以人才集聚为“聚宝盆”,培育医工交叉“特种兵”。脑机接口的未来,掌握在既通晓医学知识,又深谙工程理论的复合型人才手中。同济医院坚持“引育并举、深度融合”策略。一方面,筑巢引凤,柔性引进脑机接口领域的院士担任双聘教授,带来顶尖智慧;另一方面,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强大平台,与华中科技大学深度联动,联合培养医工交叉博士生,同时吸引工科博士进入临床团队,打造了一支由医学专家与人工智能、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等各专业工程师组成的“医工融合”攻坚团队,实现协同作战。

四是以生态构建为“催化剂”,营造协同创新“热带雨林”。同济医院积极推动构建“医院+高校+企业+政府”四方联动的创新联合体。在院内,整合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精神医学科等7个临床科室的优势力量,形成“集中会战”的协同攻关机制。在院外,与国内顶尖的科研院所、行业领军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战略合作联盟,共同申报国家重大专项。同济医院还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湖北省相关政策的制定,努力营造开放共享、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圈。

「实践之果」

重塑“实验室”到“新生活”的价值实现闭环

脑机接口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能否让瘫痪的患者重新站立,让失语的患者再次发声,让饱受神经疾病折磨的患者重获有尊严的生活。同济医院突破传统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产业转化”线性接力模式,构建了“需求牵引、技术驱动、规范验证、价值实现”四个环节螺旋上升、动态演进的闭环转化新范式。

始于临床,方能归于临床。同济医院系统性梳理了脑卒中、脊髓损伤、癫痫、渐冻症、抑郁症等重大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临床痛点,形成了详尽的“需求清单”。针对运动功能障碍,同济医院主攻运动想象解码与神经调控;针对语言功能丧失,聚焦于言语想象解码;针对难治性精神疾病,探索精准神经调控的无限可能。

多路并进,实现技术策源。在“临床医生+工程师”双PI(主要研究者)制的驱动下,同济医院多条技术路线协同并进,捷报频传。在侵入式领域,同济医院作为重要分中心参与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该计划即将在同济医院开展湖北首例临床试验;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国内首次利用单根颅内脑电(SEEG)电极,成功实现了对汉语语言语想象的高精度解码,为失语症患者的沟通重建带来新希望。在非侵入式领域,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创新性地融合脑电(EEG)与近红外(fNIRS)技术,构建的多模态系统将脑出血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想象分类准确率提升至74.72%,显著提高了康复训练精准性。

规范验证,架设转化“高速路”。同济医院依托完善的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平台和伦理审查体系,为15项脑机接口相关的临床研究项目提供了从伦理审查到临床试验的全流程支持,形成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覆盖病种最广的脑机接口临床研究集群之一,为创新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权威保障。

价值导向,打通“最后一公里”。同济医院获批成立了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保数据研究中心”,前瞻性地为创新技术未来能够科学、合理地纳入医保支付体系开展卫生技术评估和数据支撑研究,旨在破解创新产品上市后“市场准入难、支付难”的困境,真正打通从技术到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未来之路」

引领未来产业技术迈向更高水平自立自强

展望未来,脑机接口等创新技术的星辰大海波澜壮阔,公立医院的使命光荣艰巨。同济医院呼吁广大公立医院勇于担当,共同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争当国家战略的“擎旗手”。将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置于医院发展的核心战略位置,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头号工程”,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总体布局,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二是争当创新治理的“探路者”。敢于在管理模式、资源配置、评价体系上“自我革命”,为前沿创新“松绑赋能”。尤其要将伦理先行的原则贯穿始终,积极参与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技术伦理、安全与监管法规体系,确保技术发展行稳致远、向善而行。

三是争当协同创新的“链接者”。发挥枢纽作用,牵头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创新联合体”,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创新链“医研产学政”深度融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书记唐洲平

来源| 中国卫生杂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