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后,医务人员该何去何从? 又一县域妇产科、儿科医疗资源实现整合优化。 近日,某县卫生健康局发布《关于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儿科搬迁到县妇幼保健院的公告》,决定将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儿科的住院、手术业务搬迁到县妇幼保健院,组建“妇女儿童医院”,实行“一院两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区)一体化管理。 公告明确,自2025年8月31日起,妇女儿童医院全面承担县人民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的门诊、住院、手术诊疗服务,提供24小时妇产科、儿科急诊,以及产前筛查、孕期管理、儿童保健等保健服务。 县人民医院仍保留妇产科和儿科门诊功能,但不再收治妇产科、儿科住院患者,同时停止住院分娩及住院手术等诊疗服务。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从人口数据来看,根据该县近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全县出生人口1772人,2023年和2022年均为1619人。 全国多地妇产、儿科迎来大整合! 据观察,此类县域妇儿医疗资源整合现象并非个例,近期已有多地推进类似调整: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此外,高端产科病房也放下“高价”身段,纷纷“降价求生” 。某市第三人民医院将1500元/日的套间降至660元/日,2000元/日的套间下调至1500元/日。某县人民医院家庭化产房标间在剖宫产原价10999元基础减免1000元,顺产原价5999元基础上减免500元…… 不同于基层医院的抱团取暖,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和杭州市儿童医院的整合是强强联合,组建全新的“杭州市妇幼保健院”。原吉林市妇产医院与吉林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整合为“吉林市妇幼保健院”,并加挂“吉林市妇产医院”牌子,直接获批升级为吉林市三级妇幼保健院。 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年,全国已有超过50家医疗机构的产科业务被暂停或注销。基层产科萎缩更迫使孕产妇涌向大城市,进一步加剧医疗资源失衡。 多种因素驱动资源整合 合并后,能带来什么? 无论是关停,还是合并,本质上是一场资源的重新调配。 在运营成本增加、同质化竞争严重、人口结构转型期等多重压力下,不少医院都在选择“另谋出路”。而像儿科、产科这些收益不高的科室,自然成了医院整合的重点对象。 合并后,能带来什么? 妇科、产科、儿科在诊疗链条上存在连续性,服务对象也高度关联。合并后,医院可精简人员、共用资源,减少重复投入和床位闲置,从而提升管理效率,有效缓解此前因经济亏损、资源闲置带来的运营压力。 从成本角度分析,合并后的集中管理更具经济性。儿科、产科设备投资大且更新速度快,集中到一个平台后,设备使用率大幅提高,质量控制也更为方便,不仅降低了医院自身的运营成本,对财政和医保而言也更省钱。 合并后,检验、影像、重症监护等设备能更精准地匹配妇儿需求。医生可专注于妇儿领域,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注度也更高,进而使得急诊和手术效率显著提高,专科优势更加凸显,医疗服务质量整体提升。 合并后,医务人员该何去何从? 整合虽缓解了县级医院的生存危机,却让许多医护人员措手不及。 针对妇儿医生的转型困境,湖南省卫健委公开回应:支持医务人员换岗工作。具体做法包括: 1、科学调整产科儿科资源,把过剩资源转移到紧缺科室(如老年科、康复科); 2、推动妇幼资源与医养结合、康复护理联动,大医院组团式帮扶基层。 3、专门为转型医护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 浙江则按照“高效、协同、集约”原则,以医共体所有成员单位为整体确定岗位数量,对行政、医师、护士等岗位分类设置。开展全员岗位公开竞聘,推动人员和岗位进行双向选择。 那么,医生该往哪里转? 1、转向行政管理岗位:医院部分行政岗需要兼具医疗专业背景,妇产科、儿科医生凭借扎实的临床经验,能更好地理解医疗流程与一线需求,转型后可让管理更贴合实际工作。 2、转型为全科医生:当前专科医生相对饱和,但能提供全周期健康管理的全科医生仍显紧缺。妇产科、儿科医生可转型为全科医生,深耕女性全科、儿童全科或家庭全科领域,填补市场需求缺口。 基层医院在转型过程中,需主动调整服务定位,拓展服务链条。一方面,从单一的分娩服务转向全周期服务,拓展孕前保健、产后康复、儿童生长发育管理等业务,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另一方面,围绕妇女儿童群体,开展医美、女性私密健康管理、儿童早期潜能开发、儿童口腔美容、青少年视力养护等高附加值服务,以此提升客单价和客户黏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 源 / 华医网综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