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营院长俱乐部


近日,两家民营医院相继停业的消息在医疗圈引发震动。


一家是安徽合肥的二级康复医院,开业仅三年多,床位近400张,却于近日公告“因运营困难暂停运营”。另一家是陕西神木的一家二甲中西医结合医院,运营已逾十年,也因医保定点资格被取消而全面停诊。


值得深思的是,两家医院的停业均与医保违规直接相关。合肥的康复医院此前因“低标准入院、挂床住院、套取DRG费用”等违规行为被医保部门处罚,不仅被追回违规金额并处以罚款,更被暂停了老年病科10个月的医保结算;而神木的医院则直接因“骗保”问题被取消定点资格。


表面看,是医保监管重拳之下,违规机构被迫出清;深层看,这折射出在医保改革持续深化、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民营医院的生存模式正面临根本性挑战。


01
医保监管“带电”,合规已是生存底线


近年来,国家医保局持续强化基金监管,飞行检查、专项整治、智能监控等多措并举,“零容忍”态度十分明确。从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到医保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制度笼子越扎越紧。


民营医院若还抱着“钻空子”“打擦边球”的侥幸心理,终将难以为继。合肥这家医院被处罚45万元、暂停科室医保结算,直接导致其运营难以为继,正是生动例证。


02
粗放经营时代结束,精细化管理是唯一出路


两家医院停业的背后,也反映出部分民营医院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方面仍延续传统粗放式管理,依赖医保收入却忽视合规风险;


另一方面缺乏差异化经营能力,在学科建设、服务质量、运营效率上未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一旦医保政策收紧、监管加强,便首当其冲。


03
回归医疗本质,才是民营医院的长久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神木那家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停业通知下,有当地网友评论称“实际上是家好医院,关闭太遗憾了”。这也提示我们:民营医院并非没有生存空间,相反,群众需要好医院,市场认可优质医疗。


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回归医疗本质,做到:


合法合规经营,坚决守住医保基金安全红线;

明确战略定位,构建特色专科和服务优势;

健全内部管理,强化临床路径、成本控制和质量管控;

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和患者体验。


医保强监管时代,其实是一场行业正本清源的洗礼。它倒逼所有医疗机构告别野蛮生长,走向高质量发展。对于民营医院管理者而言,唯有主动适应变革、筑牢合规底线、苦练内功、回归价值医疗,才能在变革中行稳致远。


希望每一位院长、每一位投资人都能从中看到警示,更看到方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