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互联网诊疗、精神卫生等监管领域,并首次明确打击网络“医托”等新型违法行为。

撰文丨李可意

来源丨好医生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2025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全面部署对全国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工作(国家疾控局,2025)。


图片

图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相较于2024年《计划》,2025年《计划》在监管范围等方面做出调整,新增互联网诊疗、精神卫生等监管领域,并首次明确打击网络“医托”等新型违法行为,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和医疗秩序治理。


此外,针对近年来频发的医学文件泄露事件,此次《计划》还特别强调对伪造和买卖出生医学证明、泄露或买卖患者就医信息等行为的查处,监管范围进一步扩大。


本次监督抽查对象包括所有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机构、部分医疗美容机构与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共涉及28项重点检查内容。


医疗机构重点查什么?


2025年,医疗机构和中医医疗机构仍是监管“主战场”,监督内容覆盖从执业资质到诊疗服务全流程。


根据《计划》附件,针对医疗机构的抽查内容共包括12个方面:


1.执业资质合规性:是否依法取得执业许可,诊疗活动是否在许可范围内进行。

2.医务人员执业管理:医师、护士、医技人员是否取得并登记执业资格,是否存在超范围执业。

3.药品与医疗器械管理:重点抽查毒麻药、抗菌药、高值耗材的采购与使用。

4.医疗技术临床应用:限制类技术是否依法备案,是否违规使用禁止类技术。

5.医疗文书管理:病历、处方、医学证明是否真实、完整。

6.重点病历抽查: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收费管理及医保基金使用合规性。

7.科研活动合法性:生物医学研究是否符合伦理审批及备案要求。

8.政策落实情况:如“耗材零差率”“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业务挂钩”等是否到位。

9.涉及殡葬事项:死亡证明出具是否规范,患者信息是否妥善保护。

10.数据管理合规性:是否存在就医信息泄露或非法交易。

11.互联网诊疗合规性:互联网医院执业资质及线上诊疗活动是否合法。

12.欺诈骗保行为查处:包括虚假病历、无资质执业、伪造文书、冒用签名等。


图片

图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可以看到,这一轮抽查从“人、药、技、数、钱”全链条发力,明确剑指“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关键行为”。


针对中医医疗机构的监督,《通知》在上述基础上增加5项中医特色内容,主要围绕中医药人员执业、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制定、中医技术应用、中药饮片管理以及中医广告发布等方面进行抽查。


图片

图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这意味着,所有开展中医诊疗服务的机构,都需要确保人员规范、药材可溯、服务合规,体现中医医疗安全与专业水准的“硬实力”。


医美与母婴保健监管“同步跟进”


近年来,医疗美容行业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领域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广泛关注,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规范行为。为此,《计划》还特别加强了对这些领域的监管,旨在规范行业秩序,保障公众健康和权益。


对于医疗美容机构,监管主要聚焦在资质、技术和广告等方面。首先,检查医疗美容机构是否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是否按照备案科目开展诊疗服务。执业人员是否具备资质,特别是麻醉医师是否配备到位,也是重点审查内容。此外,药品和器械的合法性、广告的合规性以及医疗技术的使用是否超范围或违反规定,都会受到严格检查。


图片

图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对于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监管则侧重于机构资质、人员资格、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及相关技术服务的规范性。监管重点包括是否依法开展辅助生殖技术服务,是否存在非法采供精卵或代孕行为,以及出生医学证明的管理是否合规,防止伪造和买卖行为。


图片

图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国50%的医疗美容机构和50%的母婴保健机构将纳入抽查名单,监管覆盖广度明显提升。


严监管长期化,不只是“一年一查”


当前,医疗监管正从以往的集中检查模式,逐步过渡为常态化、体系化甚至数字化的全流程监控。


《计划》明确提出,2025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须在11月30日前完成,并要求各地按照“谁检查、谁录入、谁公开”的原则,将抽查结果分为“未发现问题”“已责令改正”“行政处罚”“无法联系”四类,并通过官方网站依法向社会公开。


同时,《计划》还强调要将抽查任务与日常监管工作统筹衔接,推动监督机制由阶段性行动融入日常管理体系。


抽查机制的升级只是监管体系重塑的一个切面,更大范围的改革也在同步展开,着力回应医疗治理中长期积累的问题。


在国家卫健委此前印发的《大型医院巡查工作方案(2023—2026年)》已对医疗领域的重点风险做出前瞻部署:包括过度诊疗、违规接受捐赠、收受回扣、泄露患者隐私、牟利转介患者等突出问题,同时将医生参与直播带货、变相发布医疗广告等新型行为纳入巡查范围(医疗应急司,2023)。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方案首次明确将社会办医机构与公立医院纳入同一巡查标准,意味着监管已不再区分办医主体,而是全面对齐制度要求。


医保领域的监管也在同步提效(21经济网,2025)。今年4月起启动的全国医保飞行检查,在原有六个重点科室基础上新增肿瘤、麻醉、重症医学三类高风险领域,同时引入药品追溯码、智能审核等科技手段提升识别效率。部分地区已开始探索“夜查”“断网突击”等方式,强化实地核查与实时监控的结合。


在持续强化的监管背景下,一些地方已初步显现成效。例如郑州,今年前五个月追回医保违规资金逾5000万元,多地试点的“积分式执业监管”也开始对违规个人产生实际约束。监管不仅面向机构,也进一步延伸至医务人员个体,灰色操作空间正在不断收紧。


归根结底,这一系列监管举措的落地,意在引导医疗机构回归本源、保障公共利益。借助数据技术与制度规范双轮驱动,医疗体系正在朝着更加透明、规范与可信的方向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国家疾控局.关于印发2025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的通知[A/OL].国家疾控局.(2025-04-22)[2025-05-07]https://www.ndcpa.gov.cn/jbkzzx/c100014/common/content/content_1914605056857378816.html

[2]医疗应急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型医院巡查工作方案(2023—2026年度)的通知[A/OL].医疗应急司.(2023-03-22)[2025-05-07]http://www.nhc.gov.cn/ylyjs/pqt/202312/8e45e3702d78468ea28301535744b6f2.shtml

[3]21经济网.2025年全国医保飞检启动,大批定点机构迎全方位“透视”监管[N].21经济网.(2025-04-22)[2025-05-07]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50408/herald/e47a391330d144fa10386f47b5fcfeb6.html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