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医疗机构,一种全新的“门诊”正在悄然兴起。虽然被称作“门诊”,也有专家坐诊,但诊疗对象既不是伤痛,也不是疾病,而是临床科研问题。这种新的“门诊”形式,被称为科研门诊。


科研门诊是医疗机构为解决临床医务人员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而设置,由科研专家负责“坐诊”,提供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科研咨询服务。与传统的科研培训不同,科研门诊更加聚焦个体需求,对于提升医务人员科研能力和提升科研项目质量水平具有明显的“疗效”。除了一些医疗机构,个别地方还以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为牵头单位,组织起区域内“流动”的科研门诊,为整个区域提供科研服务。


科研门诊该如何运行?又该如何精准助力临床科研?本刊通过对一些医疗机构和地方的科研门诊予以报道,也为加快医学科技创新提供更多思路。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科研与临床的结合日益紧密。临床医生不仅承担着繁重的临床工作,还需要参与科研工作,以推动医疗技术的持续进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然而,许多临床医生在开展科研工作时,常常因缺乏系统性的科研支持而感到力不从心。科研资源不足、时间紧迫以及缺乏系统性科研培训,是临床医生在科研工作中面临的普遍难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部分研究型医院探索建立了科研门诊这一创新服务模式,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系统、精准的科研支持,帮助临床医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加高效、科学地完成科研工作。
早在1992年,北京协和医院就在科研与临床结合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由医院儿科朱传槱教授创建的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成为培养具有科学思维的临床医生的重要基地。2020年10月,在医院的统筹谋划下,时任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刘晓清倡议开设科研门诊。该门诊由院内多个相关科室、处室协同合作,多个平台的优秀科研人员作为咨询师,面向院内职工免费提供基础前沿技术方法、临床研究方法学、生物信息学、专利申请以及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全链条咨询服务。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北京协和医院科研门诊不仅有效提升了医院的科研产出质量,还进一步推动了多学科合作走向深入,同时也为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构建多层次科研支撑体系
北京协和医院科研门诊的顺利运行离不开高效的组织架构与分工协作体系。为充分满足临床科研需求,医院建立了多层次的科研支撑体系。从院领导到科室负责人,构成了职责明晰的组织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关注科研项目的管理与协调,更为医院的科研发展提供了战略性指导,为各级医务人员获得科研支持提供保障。
一是完善领导组织架构。医院组建了院领导牵头的科研管理团队,旨在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和管理的高效实施。科研管理团队负责医院科研发展计划的制订及其他科技创新相关工作的统筹规划及日常管理。在科研门诊工作方面,定期审查门诊的运行情况,确保医生的科研需求能够及时得到满足。这一机制有力保障了科研门诊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建立供需协同机制。科研门诊采取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的工作机制。每个科室设立了科研分管主任和科研联络员,确保信息传递畅通,科研需求能够得到快速响应。临床医生在开展科研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通过科室间的高效协同迅速得到解决。科研门诊提供的科研支持不仅包括临床研究设计,还涵盖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具体操作层面问题的咨询服务,确保医生在科研工作全流程中都能得到及时帮助。
三是引入多学科会诊模式。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复杂的临床问题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合作才能得到有效解决。科研门诊通过创新组织科研多学科协作(MDT),组建具有基础、临床、交叉转化专业背景的咨询师团队,为医生提供了一个解决跨学科科研问题的平台。科研MDT不仅帮助医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还通过集思广益,为复杂的科研课题找到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将临床MDT方式引入科研工作,极大地提升了科研项目的质量和产出水平,也推动了医院整体科研能力的提升。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体现在科研设计和方法的创新上,还体现在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有机融合上。通过科研门诊,临床医生能够与基础研究者紧密合作,分享临床经验,讨论研究思路,最终实现临床与科研的双赢。临床医生可以从基础研究方法学的专家处获得关于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的专业意见,基础研究者也能通过与临床医生的合作,掌握临床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向,确保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效率
为进一步提升科研门诊的服务效率,北京协和医院对科研门诊的服务流程进行了精细化管理。在出诊时间、预约流程等方面,医院持续优化改进措施,确保快速响应医务人员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效率。
在出诊时间方面,医院按需开诊、动态调整,确保医生及时获得科研支持。根据医生的预约量和反馈情况,灵活安排科研门诊的出诊时间,将全天门诊优化调整为下午半天,满足多数医生在完成临床工作后再集中精力做科研的需求。这一调整不仅提高了医生利用科研门诊的效率,也确保了门诊服务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随着门诊需求的不断增长,医院还建立了灵活的动态调整机制,参考预约量、满意度等数据,及时调整科研门诊的开设时间和咨询师团队配置,确保服务能够更加精准地满足临床需求。
在服务流程优化方面,医院简化预约流程、改进沟通机制,显著提升服务效率。线上预约系统的引入使得医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预约,该系统还融合了诊前沟通、提醒等功能,确保医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高效完成咨询。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科研门诊还建立了“接诊负责制”,每位医生在就诊时都有明确的记录,确保科研项目在整个研究周期内得到持续支持。这种持续跟踪的服务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医生解决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也显著提升了科研项目的完成率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科研门诊还注重为各级医务人员提供定制化的科研支持服务。无论是初涉科研的年轻医生,还是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科研门诊都能够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模式确保了科研资源精准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撬动科研产出。
数智服务驱动科技创新
信息化与智能化手段已成为提升科研效率的重要工具。北京协和医院科研门诊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智能化系统,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质量与效率,为医院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记录每位医生的科研咨询历史,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帮助服务流程进一步优化。这一平台使得科研项目从预约、咨询到跟踪反馈的各个环节实现无缝衔接,有效地提高了科研门诊的运营效率。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医院及时发布门诊信息,在科研项目申报阶段配合加强宣传,使得科研门诊的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科研门诊还通过智能化系统优化了科研流程,该系统帮助医生在科研设计、数据分析等环节中作出更加合理的决策,确保科研成果高效地转化为临床实践。在信息化智能化系统的助力下,科研效率、科研精准度和科学性显著提升。
通过构建多层次的科研支持体系、推动多学科合作、优化服务流程并引入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北京协和医院的科研门诊在提升科研质量、促进多学科协作以及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反馈数据来看,医生对于科研门诊的总体满意度达到了9.81分(满分10分),这一创新实践得到了临床一线医生的普遍认可。科研门诊的建立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科研支撑,更为医院整体科研实力提升提供了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未来,北京协和医院科研门诊将继续推动科技服务模式创新,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建立优质、高效的创新体系,助力医院从“国家医疗中心”向“国家医学中心”的战略转型。

文: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张抒扬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吴沛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