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9月12日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会上介绍了当前卫生健康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当前多项重点工作的进展成效。



居民健康素质素养明显提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健康发展的有关谋划,国家卫生健康委通过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爱国卫生运动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一系列卫生健康措施,在提高居民健康素质素养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


首先,个人健康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各地卫生健康部门、疾控部门、中医药部门开展了大量的高频次健康知识传播行动,为提升个人健康意识给予支持。据统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8年的17.06%提高到2023年的29.70%。


第二,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51.9%,较2018年下降1.7个百分点,青少年近视发生率恶化趋势得以遏制,而且正得到进一步巩固。2023年,全国报告的新发职业病病例数比2018年下降了48.6%。2023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至6.2‰,孕产妇死亡率降低至15.1/10万,达到我国历史上最好水平,也达到了国际上中高收入国家先进水平。


第三,环境和重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得到了持续改善和控制。近年来,我国空气、水以及土壤等环境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公众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同时,我国重大慢性病的过早死亡率已经从2018年的17.36%下降至2023年的15%。


目前,我国已经创建1052个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区,2637个国家卫生乡镇。建设过程中,公共财政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保障作用,国家实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从2009年的人均15元提升到2024年的人均94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认真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研究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内涵、具体政策、实施措施,特别是在发展规划、政府投入、社会治理等各方面,研究出更加精细的治理政策法规体系,以实现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建设有望提早实现预期目标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不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试点与全国统一行动。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数量已经发展到2171个,推进速度符合预期,并有望提早实现预期目标。


县域医疗卫生机构也在大力帮扶城乡基层,形成了“一级帮一级、上级帮下级”的良性互动局面。截至2023年底,我国免费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已经超过8万人,为农村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当前,90.9%的县已经实现了县级医院派驻人员到乡镇卫生院服务的全覆盖,派驻人员的驻守服务时长原则上不少于半年,而且要定期轮换,以保证乡镇卫生院有足够数量、足够能力的专业人员为老百姓提供服务。


此外,巡回医疗、远程诊疗等方式已经在县域范围内被广泛采用。根据监测,“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方式已经覆盖了2/3的乡镇卫生院,并形成了有效的发展路径与推进措施。


根据计划,到明年年底,90%以上的县要建立县域医共体,紧密程度要有新提升,实现上下级机构的协同度更加良好、信息更加融通、人员交流更加频繁,使得基层服务能力与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和改善。


“四个方面”

持续提升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对于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经作出明确部署,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理解与学习贯彻。


第一个方面,要坚持以公益性为导向,把公益性放在第一位。公立医疗机构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力量,在医院的具体管理、发展理念、宏观规划和政府投入等方面,都要突出公益性。


第二个方面,要建立公立医院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国家要制定相应的动态调整标准,各地应该落实好公立医院编制动态调整有关工作,使有资质、有能力、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得到编制保障,安心从事为老百姓服务的医疗工作。


第三个方面,要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当前,价格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医保基金筹资水平变化、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节省的费用空间以及医学技术新的发展趋势,把已经证明临床有效的、得到专业认可的服务项目和技术,及时纳入价格管理和医保支付范围。另外,对于一些长期偏低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在医保基金和老百姓可支付的限度范围内进行必要调整。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以多元支付为主体的医保支付体系,支持技术发展、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


第四个方面,完善公立医院薪酬体系。薪酬制度改革应确保“两个允许”的政策落地,并“做好三个结构调整”。“两个允许”意味着有关部门在核定公立医疗机构人员绩效工资时,要把总量核准,要动态调整,使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与经济社会和物价水平的变动相同步,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鼓励优劳优得、多劳多得。“三个结构调整”包括:第一个结构调整,公立医疗机构要坚持把公益性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缩小公立一、二、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绩效工资水平差距;第二个结构调整,坚持公益性的要求,逐步缩小医疗机构内部不同专业、不同科室之间薪酬待遇差距,使儿科、病理、精神卫生、麻醉、全科、产科等相对比较短板弱势的专业医务人员的收入待遇得到改善;最后一个结构调整,要按照公益性的要求,逐步提升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中固定收入所占比例,适当调控灵活收入奖金部分的比例,使之更加符合公益性的定位,鼓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多钻研技术,多提供良好服务。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落实完善以上工作思路和初步考虑,持续提升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调动和保持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加强综合监管,使公立医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和互动。


加快区域均衡布局

和医疗服务同质化


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与分布不均衡是一个全球共性问题。我国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


第一,扩充优质医疗资源的规模和容量。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三个层面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先后设置了13个专业的国家医学中心,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1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通过多层次建设,我国医疗资源以及服务能力有了明显的跃升,在东、中、西部之间分布更加均衡。


第二,着力下沉优质医疗资源。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推动了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使得优质医疗服务能够送到基层老百姓身边。日前启动的44所委管医院巡回医疗工作,首次实现了在年度巡回医疗当中,国家委属委管医院全覆盖。此外,根据统计,在临床重点专科新增建设项目中,40%的项目设置在省会以外的城市,体现了为均衡提供医疗服务所作出的政策安排。


第三,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当前,全国互联网医院数量已经达到3340所,每年提供的互联网诊疗服务量超过1亿人次,对医疗服务形式提供了有力补充。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将在国内9个城市试点推进外资医院设置工作,为这9个城市的营商环境与居民就医选择提供更多支持。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突出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推进医疗服务内容与形式更加多元化,服务层次更加清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